穴位名
胞肓 Bāohuāng,出《針灸甲乙經(jīng)》。名解:“胞”,包裹胎兒的膜質(zhì)囊也?!半痢?,心下膈膜也。胞肓名意指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膀胱經(jīng)。本穴物質(zhì)為來自胞宮中的膏脂之物,它與心下膈膜中外輸?shù)母嘀锿?,故名“胞肓穴”?
經(jīng)屬
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定位與取法
定位: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取法:兩側(cè)髂嵴連線與脊柱交點,往下推3個椎體,其下緣水平線與肩胛骨脊柱緣的垂直線交點即是。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髂翼骨膜。有臀上動、靜脈。分布著臀上皮神經(jīng),深層為臀上神經(jīng)。皮膚由第一、二、三腰神經(jīng)后支的外側(cè)支分布。皮下筋膜內(nèi)含有豐富的脂肪,纖維組織致密和臀大肌共同形成臀部隆凸的輪廓。臀肌筋膜發(fā)達(dá),它發(fā)出纖維束深入到臀大肌肌束內(nèi),所以該層筋膜和肌肉結(jié)合非常牢固而不易分離。
作用與主治
作用:通利二便、補(bǔ)腎強(qiáng)腰。
主治:前陰,腰骶部等疾患:如腰脊疼痛,骶骨痛,少腹堅滿,小便淋瀝,大便秘結(jié),腸鳴,腹脹,腹痛,腰脊痛,大小便不利,腰痛,小便不利,陰腫,便秘,現(xiàn)代又多用胞肓穴治療尿潴留,睪丸炎,腸炎,坐骨神經(jīng)痛,膀胱炎,尿道炎,尿潴留,腹直肌痙攣,腰背部軟組織疾患等。
配伍
1、配腎俞穴、關(guān)元穴、次髂穴、三陰交穴治癃閉或尿失禁。
2、配委中穴治腰痛。
3、配命門穴,殷門穴治腰嵴疼痛。
4、配陰陵泉穴、中極穴、膀胱俞穴治癃閉。
5、配命門穴、腎俞穴治腰嵴疼痛。
6、配天樞穴、大橫穴、足三里穴治腹脹、便秘。
刺灸法
刺法:斜刺0.8~1.2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臀部放射。
灸法:艾條灸5-10分鐘;或艾柱或溫針灸5-3壯。
文獻(xiàn)摘要
《針灸甲乙經(jīng)》:少腹?jié)M堅。
《針灸大成》:主腰嵴急痛,食不消,腹堅急,腸鳴,淋瀝,不得大小便,癃閉下腫。
《備急千金要方》:秩邊胞肓主癃閉下重,不得小便。
《針灸聚英》:腸鳴淋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