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
陽白 Yángbái,出《針灸甲乙經(jīng)》。名解:陽為陰之對,白指光明,前額為陽,穴在前額眉上方,有明目之功,故名陽白。
經(jīng)屬
屬足少陽膽經(jīng)。是足少陽膽經(jīng)、陽維脈的交會穴。
定位與取法
定位:目正視,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取法:正坐,眼向前平視,自眉中直上1橫指處即是。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枕額肌、帽狀腱膜下結締組織、骨膜(額骨)。皮膚由額神經(jīng)的眶上神經(jīng)和滑車上神經(jīng)雙重分布。
作用與主治
作用:祛風清熱、益氣明目。
主治:眼目、頭面等疾患:如頭痛,項強,目赤腫痛,眼瞼動,胬肉攀睛,迎風流淚,瞳子癢痛,目眵,雀目,頭痛,目眩,目痛,視物模煳,眩暈,眼瞼下垂,面癱,現(xiàn)代又多用陽白穴治療眶上神經(jīng)痛,近視,角膜炎,面神經(jīng)麻痹,面肌痙攣,前額痛,夜盲癥,眼科疾病等,對于三叉神經(jīng)痛、眼睛疲勞等病征的治療都有顯著的效果。
配伍
1、配太陽穴、風池穴、外關穴治偏頭痛。
2、配顴髎穴、頰車穴、合谷穴治面神經(jīng)麻痹。
3、配顴髎穴、地倉穴、頰車穴、攢竹穴、合谷穴治面神經(jīng)麻痹
4、配睛明穴、太陽穴治目赤腫痛。
5、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向周圍擴散。向下透魚腰;向左右透攢竹、絲竹空穴,局部酸脹,可擴散至頭部或眼眶。
灸法: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將中指指腹置于陽白穴上,垂直揉按1~3分鐘,能有效治療眼疾。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jīng)》:足少陽、陽維之會。
《針灸甲乙經(jīng)》:頭目瞳子痛,不可以視,挾項強急,不可以顧,陽白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目瞳子痛癢,遠視,昏夜無所見。
《針灸大成》:主瞳子癢痛,目上視,遠視,昏夜無見,目痛目眵,背腠寒栗,重衣不得溫。
《類經(jīng)圖翼》:頭痛,目昏多眵,背寒栗,重衣不得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