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
輒筋 ZhéJīn,出《針灸甲乙經(jīng)》。別名神光、膽募。名解:輒,即車耳,可以憑倚,故引申為有倚恃而妄為之義。筋,筋肉。指穴在肋間狀如兩口之筋肉處。本穴主治四肢不收,喘息不臥,針后可使疾病若失,亦可使筋有所依附:又輒與轍通,以其穴在肋間若轍跡之故,故名之。此穴在胸脅部,當?shù)?肋間之淵腋前1寸處。是處如車之兩耳,穴依其筋肉處,故名輒筋。《莊子》中載有:“輒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币蛟撗ㄖ髦嗡闹皇?,喘息不臥,針后可使疾病若失,使人忘吾有四肢形體,亦可使筋脈有所依附,因名輒筋。
經(jīng)屬
屬足少陽膽經(jīng)。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的交會穴。
定位與取法
定位:在側(cè)胸部,淵腋前1寸,平乳頭,第4肋間隙中。
取法:正坐舉臂,從淵腋穴(正坐舉臂,從腋橫紋水平沿腋中線直下4橫指處即是淵腋穴)向前下量1橫指處即是輒筋穴。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部深筋膜、前鋸肌、第四肋間結(jié)構(gòu)、胸內(nèi)筋膜。皮膚由第3、4、5肋間神經(jīng)的外側(cè)皮支分布。前鋸肌貼于胸廓的后外側(cè)面,以肌齒起始上8至9肋骨的外面,在肩胛骨前外側(cè),止于該骨的內(nèi)側(cè)緣(嵴柱緣)。前鋸肌由胸長神經(jīng)支配。該神經(jīng)由腋動脈的第一段的后方入腋窩,沿前鋸肌表面下降,最后分成小支,布于該肌各個肌齒。該神經(jīng)與胸外側(cè)動脈、靜脈伴行。胸腔內(nèi)相對應(yīng)的器官為胸膜及肺。
作用與主治
作用:疏肝和胃、平喘降逆、理氣止痛。
主治:胸脅部疾患:如胸中暴滿,喘不得息,脅肋疼痛,腹部膨脹,瘰疬,嘔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胸滿,脅痛,氣喘,腋腫,現(xiàn)代又多用輒筋穴治療胸膜炎,肋間神經(jīng)痛,乳腺炎,胸膜炎,支氣管哮喘,神經(jīng)衰弱,四肢痙攣抽搐等。
配伍
1、配陽陵泉穴、支溝穴治胸脅疼痛。
2、配肺俞穴、定喘穴、孔最穴治喘息不得臥。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不可深刺,以免傷及內(nèi)部重要臟器。
灸法: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每天用食指指腹揉按輒筋穴1~3分鐘,可有效治療氣喘、胸脅痛、嘔吐等疾病。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jīng)》:胸中暴滿,不得眠,輒筋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jīng)》:治胸中暴滿,不得臥,喘息也。
《針灸大成》:主胸中暴滿不得臥,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嘔吐宿汁,吞酸。
《類經(jīng)圖翼》:主治太息多唾善悲,言語不正,四肢不收,嘔吐宿汁吞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