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
顴髎 Quánliáo,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兌骨、權髎、兌端。顴,指顴骨?!饵S帝內經素問·刺熱》:“色榮顴骨,熱病也?!蓖醣ⅲ骸帮E骨,謂目下當外眥也?!斌s,指骨空處。穴在顴骨尖處之窠臼中,因而名之,系小腸經和三焦經之會穴,有舒筋止痛之功,主治口僻、面赤。
經屬
屬手太陽小腸經。為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的交會穴。
定位與取法
定位: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
取法:在面部,顴骨最高點下緣凹陷處即是。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顴肌、咬肌、顳肌。有面橫動、靜脈分支。分布著面神經及眶下神經。皮膚由上頜神經的眶下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的筋膜疏松,以纖維束連于真皮和肌質,其間有面橫動、靜脈經過。針由皮膚、皮下筋膜進入面神經顴支支配的顴肌,進而入咬肌及顳肌,該二肌由下頜神經的咬肌支和顳深前、后神經支配。
作用與主治
作用:通經活絡,散風止痛
主治:口眼歪斜,眼瞼動,齒痛,唇腫,面神經痙攣,面癱,面赤,目黃,目赤,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頰腫,面肌痙攣,鼻炎,鼻竇炎,牙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灸法:艾炷灸1~3壯,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常按摩顴髎穴,每次1~3分鐘,對面部有很好的保養(yǎng)作用,可提升氣色,振奮精神,還可以預防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等面部疾病。
配伍
1、配太陽穴、下關穴、頰車穴、合谷穴治三叉神經痛。
2、配二間穴治齒痛。
3、配大迎穴治目動。
4、配翳風穴、合谷穴治三叉神經痛,齒痛。
5、配肝俞穴,太沖穴治面肌痙攣,眼瞼瞤動。
6、配太陽穴、攢竹穴、下關穴、地倉穴、頰車穴治口歪眼斜。
7、配頰車穴、合谷穴治面腫。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腫,唇癰,顴髎主之。目赤黃,顴髎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口,面赤目黃,眼動不止,腫,齒痛。
《循經考穴編》:天吊風,口眼斜動并腫,齒痛。
《針灸大成》:主眼瞤動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