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
大包 Dàbāo,出《靈樞·經脈》。大,廣大也。包,包容,包羅。廣大之人體,為先后天之氣所包羅。此穴為足太陰脾之大絡,脾胃為后天之本,五行屬土,有坤象,無所不包,無所不容,《類經圖翼》載:“總統(tǒng)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臟腑百骸皆受其益,因名大包。楊上善說:“脾為中土,四臟之主包裹處也,故曰大包也?!?
經屬
屬足太陰脾經。為脾之大絡。其經氣行徑,由周榮斜抵脅肋,交貫肝膽心包各經。又與心腎肺胃4經挨近。十二經中獨此經與他經挨連最廣,故以脾經為總統(tǒng)十二經絡,稱其最終斜行一段經線,為脾之大絡,寓廣大包容、通達周布之意也。
定位與取法
定位: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當?shù)?肋間隙處。
取法:正坐側身或仰臥,腋窩頂點與第11肋骨端連線的中點處即是。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前鋸肌、第六肋間結構、胸內筋膜。皮膚薄,活動性較大,由第5、6、7肋間神經外側支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內有胸腹壁淺靜脈,該靜脈注入腋靜脈或胸外側靜脈。在胸深筋膜的深面,胸長神經與胸外側動、靜脈并行。第6肋間結構包括肋間外、內肌及其間血管和神經。肋間動脈發(fā)自胸主動脈,在肋角處分為上支和下支。上支在肋間靜脈和肋間神經之間,三者行于肋溝內。所以,行針時,在肋角的前內側胸壁,應在相鄰肋骨之間,在肋角的內側行針,應經肋骨上緣,這樣可避開肋間動脈及其分支。該穴位深部相對應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側)、胃(左側),故不可深刺。
作用與主治
作用:統(tǒng)諸絡,束筋骨,利胸脅
主治:胸脅脹滿,咳嗽,氣喘,哮喘,脅肋痛,全身疼痛,四肢無力,脅痛,肺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胸脅滿痛,胸脅脹痛,心內膜炎等。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局部有酸脹感。內為肺葉下部,嚴禁深刺。
灸法: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每天早晚用中指指尖揉按大包穴,每次1~3分鐘,有利于清除穴位內部的瘀血,消除腫塊,調理肺氣,對肺部具有改善和養(yǎng)護功能。
配伍
1、配外關穴、水溝穴、陽陵泉穴治關節(jié)疼痛。
2、配肝俞穴、陽陵泉穴、支溝穴治胸脅疼痛。
3、配足三里穴治四肢無力。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實則身盡痛,虛則百節(jié)盡皆縱,此脈若包絡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絡脈也。
《針灸甲乙經》:大氣不得息,息即胸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jié)盡縱,大包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胸脅中痛。主大氣不得息。
《外臺秘要》:主腹有大氣不得息,息即胸脅中痛,實則其身盡寒,虛則百節(jié)盡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