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
三陰交 Sānyīnjiāo,出《針灸甲乙經》。別名承命、太陰、大陰。三陰指足三陰,交即交會,此穴系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三經之交會穴,故名三陰交。
經屬
屬足太陰脾經。為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的交會穴。
定位與取法
定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取法:手四指并攏,小指下緣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與脛骨后緣交點處即是。
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趾長屈?。欤?、(踇)長屈?。欤?。有大隱靜脈,脛后動、靜脈。分布著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后方有脛神經。皮膚由隱神經分布。皮下組織,內有隱神經和起于足背靜脈網內側的大隱靜脈,神經和靜脈并行。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以后,在小腿三頭肌(腱)的前方,進入趾長屈?。欤┖停ㄛ[)長屈?。欤T谥洪L屈?。欤┖蠓剑忻労髣?、靜脈和脛神經經過。以上諸肌腱由脛神經支配。
作用與主治
作用:健脾理血,益腎平肝
主治:腸鳴,泄瀉,腹脹,腹痛,胸腹脹滿,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細菌性痢疾,痢疾,便溏,呃逆,嘔吐,納呆,食飲不化,月經不調,崩漏,赤白帶下,血崩,死胎,惡露不止,陰挺,經閉,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下垂,痛經,難產,產后血暈,不孕,帶下,惡露不盡,月經失調,更年期綜合癥,陰道炎,盆腔炎,前陰瘙癢,胎位異常,陽痿,早泄,陰莖痛,遺精,白濁,疝氣,水腫,小便不利,遺尿,足痿痹痛,腳氣,失眠,濕疹,蕁麻疹,高血壓,神經性皮炎,足痿,癮疹,神經衰弱,黃疸,痃癖,癥瘕,血暈,七疝,癲癇,癡呆,不眠,瘡瘍,手足逆冷,股膝踝內側腫痛,腎炎,腎盂腎炎,尿潴留,尿失禁,性功能減退,小兒舞蹈病,下肢神經痛或癱瘓,癃閉,淋證,便秘,癲狂,癇證,精神分裂癥,臟躁,下肢痿痹,眩暈,肝脾腫大,腹水浮腫,肝炎,膽囊炎,尿路感染,乳糜尿,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膝,踝關節(jié)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糖尿病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局部有酸脹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脹感擴至膝關節(jié)和股內側。系回陽九針穴之一。孕婦禁針。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或藥物天灸。(強身保健,采用疤痕灸,每年1次,或累計灸百余壯亦可,溫灸至皮膚溫熱舒適稍風紅暈1隔日一次,每日20次。)
按摩:用拇指指尖垂直按壓三陰交,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左右足各1~3分鐘,可改善女性各種病癥。(孕婦禁按,有引發(fā)流產的危險)
配伍
1、配中脘穴、內關穴、足三里穴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2、配陰陵泉穴、四白穴、足三里穴、脾俞穴、腎俞穴、光明穴治神水將枯。
3、配天樞穴、合谷穴治小兒急性腸炎。
4、配中極穴、天樞穴、行間穴治月經不調,痛經。
5、配陰陵泉穴、膀胱俞穴、中極穴治癃閉、小便不利。
6、配神門穴、內關穴治失眠。
7、配關元穴、大赫穴治遺精、陽痿。
8、配天樞穴、合谷穴、陰陵泉穴治療腹瀉、飧瀉。
9、配氣海穴治療遺精、陽痿、白濁等。
10、配中脘穴、內關穴、足三里穴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足下熱痛,不能久坐,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飧泄,補三陰交。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昔有宋太子性善醫(yī)術,出苑逢一懷娠婦人,太子診曰,是一女也,令徐文伯亦診之,此一男一女也,太子性急欲剖視之,臣請針之,瀉足三陰交,補手陽明合谷,應針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妊娠不可刺也。
《備急千金要方》:勞淋,灸足太陰百壯,在內踝上三寸,三報之。卵偏大入腹,灸三陰交隨年壯。夢泄精,灸三陰交二七壯。主髀中痛不得行,足外皮痛。
《針灸大成》: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內廉痛,小便不利,陰莖痛,足痿不能行,疝氣,小便遺,膽虛,食后吐水,夢遺失精,霍亂手足逆冷,呵欠,頰車蹉開,張口不合,男子陰莖痛,元臟發(fā)動,臍下痛不可忍,小兒客忤,婦人臨經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動橫生,產后惡漏不行,出血過多,血崩暈,不省人事。如經脈閉塞不通,瀉之立通,經脈虛耗不行者,補之,經脈益盛則通。
《千金翼方》:產難,月水不禁,橫生胎動;牙車失欠蹉跌;腳疼。
《針灸聚英》: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疝氣,小便遺失……男子陰莖痛,元藏發(fā)動,臍下痛不可忍,小兒客忤,婦人臨經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動,橫生,產后惡露不行,去血過多,血崩暈,不省人事。如經脈閉塞不通,瀉之產通;經脈虛耗不行,補之,經脈益盛則通。
《類經圖翼》:主中風卒厥不省人事。
《雜病穴法歌》:嘔噎陰交不可饒,死胎陰交不可緩。
《勝玉歌》:陰交針入下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