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同免费毛片在线播放,免费无码专区毛片高潮喷水,年轻漂亮少妇私密精油按摩保养 ,老师在办公室被躁在线观看,久久婷婷人人澡人爽人人喊

首頁/ 教育學習/ {notempty name="current_name"} 明史 {notempty name="$current_name"} /《明史》志·卷六十七

《明史》志·卷六十七

卷六十七原文

  ◎兵三

  ○邊防 海防(江防 民壯 士兵 鄉(xiāng)兵)

  元人北歸,屢謀興復。永樂遷都北平,三面近塞,正統(tǒng)以后,敵患日多。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nèi)f里,分地守御。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zhèn),繼設寧夏、甘肅、薊州三鎮(zhèn),而太原總兵治偏頭,三邊制府駐固原,亦稱二鎮(zhèn),是為九邊。

  初,洪武六年,命大將軍徐達等備山西、北平邊,諭令各上方略。從淮安侯華云龍言,自永平、薊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關(guān)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于紫荊關(guān)及蘆花嶺設千戶所守御。又詔山西都衛(wèi)于雁門關(guān)、太和嶺并武、朔諸山谷間,凡七十三隘,俱設戍兵。九年,敕燕山前、后等十一衛(wèi),分兵守古北口、居庸關(guān)、喜峰口、松亭關(guān)烽堠百九十六處,參用南北軍士。十五年,又于北平都司所轄關(guān)隘二百,以各衛(wèi)卒守戍。詔諸王近塞者,每歲秋勒兵巡邊。十七年,命徐達籍上北平將校士卒。復使將核遼東、定遼等九衛(wèi)官軍。是后,每遣諸公、侯校沿邊士馬,以籍上。二十年,置北平行都司于大寧。其地在喜峰口外,故遼西郡,遼之中京大定府也;西大同,東遼陽,南北平。馮勝之破納哈出,還師,城之,因置都司及營州五屯衛(wèi),而封皇子權(quán)為寧王,調(diào)各衛(wèi)兵往守。先是,李文忠等取元上都,設開平衛(wèi)及興和等千戶所,東西各四驛,東接大寧,西接獨石。二十五年,又筑東勝城于河州東受降城之東,設十六衛(wèi),與大同相望。自遼以西,數(shù)千里聲勢聯(lián)絡。

  建文元年,文帝起兵,襲陷大寧,以寧王權(quán)及諸軍歸。及即位,封寧王于江西。而改北平行都司為大寧都司,徙之保定。調(diào)營州五屯衛(wèi)于順義、薊州、平谷、香河、三河,以大寧地畀兀良哈。自是,遼東與宣、大聲援阻絕,又以東勝孤遠難守,調(diào)左衛(wèi)于永平,右衛(wèi)于遵化,而墟其地。先是興和亦廢,開平徙于獨石,宣府遂稱重鎮(zhèn)。然帝于邊備甚謹。自宣府迤西迄山西,緣邊皆峻垣深濠,烽堠相接。隘口通車騎者百戶守之,通樵牧者甲士十人守之。武安侯鄭亨充總兵官,其敕書云:“各處煙墩,務增筑高厚,上貯五月糧及柴薪藥弩,墩傍開井,井外圍墻與墩平,外望如一。”重門御暴之意,常凜凜也。

  洪熙改元,朔州軍士白榮請還東勝、高山等十衛(wèi)于故地。興州軍士范濟亦言:朔州、大同、開平、宣府大寧皆藩籬要地,其土可耕,宜遣將率兵,修城堡,廣屯種。皆不能用。

  正統(tǒng)元年,給事中朱純請修塞垣??偙僮T廣言:“自龍門至獨石及黑峪口五百五十余里,工作甚難,不若益墩臺瞭守?!蹦嗽龀喑堑缺煻斩幭目偙偈氛蜒裕骸八犕捅ぃ阍诤油?,自河迤東至察罕腦兒,抵綏德州,沙漠曠遠,并無守備。請于花馬池筑哨馬營?!贝笸偙俜秸^以馬營請,欲就半嶺紅寺兒廢營修筑。宣大巡撫都御史李儀以大同平衍,巡哨宜謹,請以副總兵主東路,參將主西路,而迤北則屬之總兵官都指揮。并如議行。后三年,詔塞紫荊關(guān)諸隘口,增守備軍。時瓦剌漸強,從成國公朱勇請也。既而也先入塞,英宗陷于土木。景帝即位,十余年間,邊患日多,索來、毛里孩、阿羅出之屬,相繼入犯,無寧歲。

  成化元年,延綏總兵官張杰言:“延慶等境廣袤千里,所轄二十五營堡,每處僅一二百人,難以應敵,宜選精銳九千為六哨,分屯府谷、神木二縣,龍州、榆林二城,高家、安邊二堡,庶緩急有備?!庇终埛植监~、慶防秋軍二千余人于沿邊要害。從之。七年,延綏巡撫都御史余子俊大筑邊城。先是,東勝設衛(wèi)守在河外,榆林治綏德。后東勝內(nèi)遷,失險,捐米脂、魚河地幾三百里。正統(tǒng)間,鎮(zhèn)守都督王禎始筑榆林城,建緣邊營堡二十四,歲調(diào)延安、綏德、慶陽三衛(wèi)軍分戍。天順中,阿羅出入河套駐牧,每引諸部內(nèi)犯。至是,子俊乃徙治榆林。由黃甫川西至定邊營千二百余里,墩堡相望,橫截套口,內(nèi)復塹山堙谷,曰夾道,東抵偏頭,西終寧、固,風土勁悍,將勇士力,北人呼為橐駝城。十二年,兵部侍郎滕昭、英國公張懋條上邊備,言:“居庸關(guān)、黃花鎮(zhèn)、喜峰口、古北口、燕河營有團營馬步軍萬五千人戍守,請益軍五千,分駐永平、密云以策應遼東。涼州鎮(zhèn)番、莊浪、賀蘭山迤西,從雪山過河,南通靖虜,直至臨、鞏,俱敵入犯之路,請調(diào)陜西官軍,益以甘、涼、臨、鞏、秦、平、河、洮兵,戍安定、會寧,遇警截擊;以涼州銳士五千,扼要屯駐,彼此策應?!痹t可。二十一年,敕各邊軍士,每歲九月至明年三月,俱常操練,仍以操過軍馬及風雪免日奏報。邊備頗修飭。

  弘治十四年,設固原鎮(zhèn)。先是,固原為內(nèi)地,所備惟靖虜。及火篩入據(jù)河套,遂為敵沖。乃改平?jīng)鲋_成縣為固原州,隸以四衛(wèi),設總制府,總陜西三邊軍務。是時陜邊惟甘肅稍安,而哈密屢為土魯番所擾,乃敕修嘉峪關(guān)。

  正德元年春,總制三邊都御史楊一清請復守東勝:“因河為固,東接大同,西屬寧夏,使河套千里沃壤,歸我耕牧,則陜右猶可息肩”。因上修筑定邊營等六事。帝可其奏。旋以忤中官劉瑾罷,所筑塞垣僅四十余里而已。武宗好武,邊將江彬等得幸,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鎮(zhèn)軍多內(nèi)調(diào),又以京軍六千與宣府軍六千春秋番換。十三年,頒定宣、大、延綏三鎮(zhèn)應援節(jié)度:敵不渡河,則延綏聽調(diào)于宣、大;渡河,則宣、大聽調(diào)于延綏。從兵部尚書王瓊議也。

  初,大寧之棄,以其地畀朵顏、福馀、泰寧三衛(wèi),蓋兀良哈歸附者也。未幾,遂不靖。宣宗嘗因田獵,親率師敗之,自是畏服。故喜峰、密云止設都指揮鎮(zhèn)守。土木之變,頗傳三衛(wèi)助逆,后因添設太監(jiān)參將等官。至是,朵顏獨盛,情叵測。

  嘉靖初,御史丘養(yǎng)浩請復小河等關(guān)于外地,以扼其要。又請多鑄火器,給沿邊州縣,募商糶粟,實各邊衛(wèi)所。詔皆行之。初,太祖時,以邊軍屯田不足,召商輸邊粟而與之鹽。富商大賈悉自出財力,募民墾田塞下,故邊儲不匱。弘治時,戶部尚書葉淇始變法,令商納銀太倉,分給各邊。商皆撤業(yè)歸,邊地荒蕪,米粟踴貴,邊軍遂日困。十一年,御史徐汝圭條上邊防兵食,謂“延綏宜漕石州、保德之粟,自黃河而上,楚粟由鄖陽,汴粟由陜、洛,沔粟由漢中,以達陜右。宣、大產(chǎn)二麥,宜多方收糶。紫荊、倒馬、白羊等關(guān),宜招商賃車運”。又請“以宣府游兵駐右衛(wèi)懷來,以援大同。選補游兵于順圣西城為臨期應援,永寧等處游兵衛(wèi)宣府,備調(diào)遣。直隸八府召募勇敢團練,赴邊關(guān)遠近警急。榆林、山、陜游兵,于本處策應”。報可,亦未能行也。

  十八年,移三邊制府鎮(zhèn)花馬池。是時,俺答諸部強橫,屢深入大同、太原之境,晉陽南北,煙火蕭然。巡撫都御史陳講請“以兵六千戍老營堡東界之長峪,以山西兵守大同。三關(guān)形勢,寧武為中路,莫要于神池,偏頭為西路,莫要于老營堡,皆宜改設參將。雁門為東路,莫要于北樓諸口,宜增設把總、指揮。而移神池守備于利民堡,老營堡游擊于八角所,各增軍設備”。帝悉許之。規(guī)畫雖密,然兵將率怯弱,其健者僅能自守而已。

  二十二年,詔宣府兵乘塞。舊制,總兵夏秋間分駐邊堡,謂之暗伏。至是,有司建議,入秋悉令赴邊,分地拒守,至九月中罷歸,犒以帑金。久之,以勞費罷。二十四年,巡按山西御史陳豪言:“敵三犯山西,傷殘百萬,費餉銀六十億,曾無尺寸功。請定計決戰(zhàn),盡復套地?!泵髂?,敵犯延安,總督三邊侍郎曾銑力主復套,條上十八事。帝嘉獎之。大學士嚴嵩窺帝意憚兵,且欲殺舊閣臣夏言,因劾銑,并言誅死,自是無敢言邊事者。

  二十九年,俺答攻古北口,從間道黃榆溝入,直薄東直門,諸將不敢戰(zhàn)。敵退,大將軍仇鸞力主貢市之議。明年,開馬市于大同,然寇掠如故。又明年,馬市罷。

  先是翁萬達之總督宣、大也,籌邊事甚悉。其言曰:“山西保德州河岸,東盡老營堡,凡二百五十四里。西路丫角山迤北而來,歷中北路,抵東路之東陽河鎮(zhèn)口臺,凡六百四十七里。宣府西路,西陽河迤東,歷中北路,抵東路之永寧四海冶,凡一千二十三里。皆逼臨巨寇,險在外者,所謂極邊也。老營堡轉(zhuǎn)南而東,歷寧武、雁門、北樓至平刑關(guān)盡境,約八百里。又轉(zhuǎn)南而東,為保定界,歷龍泉、倒馬、紫荊、吳王口、插箭嶺、浮圖峪至沿河口,約一千七十余里。又東北為順天界,歷高崖、白羊,抵居庸關(guān),約一百八十余里。皆峻嶺層岡,險在內(nèi)者,所謂次邊也。敵犯山西必自大同,入紫荊必自宣府,未有不經(jīng)外邊能入內(nèi)邊者?!蹦苏埿拗⒋筮厜ηв嗬?,烽堠三百六十三所。后以通市故,不復防,遂半為敵毀。至是,兵部請敕邊將修補??瞥加盅?,垣上宜筑高臺,建廬以棲火器。從之。時俺答益強,朵顏三衛(wèi)為之向道,遼、薊、宣、大連歲被兵。三十四年,總督軍務兵部尚書楊博,既解大同右衛(wèi)圍,因筑牛心諸堡,修烽堠二千八百有奇。宣、大間稍寧息,而薊鎮(zhèn)之患不已。

  薊之稱鎮(zhèn),自二十七年始。時鎮(zhèn)兵未練,因詔各邊入衛(wèi)兵往戍。既而兵部言:“大同之三邊,陜西之固原,宣府之長安嶺,延綏之夾墻,皆據(jù)重險,惟薊獨無。渤海所南,山陵東,有蘇家口,至寨籬村七十里,地形平漫,宜筑墻建臺,設兵守,與京軍相夾制?!眻罂伞r兵力孱弱,有警征召四集,而議者惟以據(jù)險為事,無敢言戰(zhàn)者。其后薊鎮(zhèn)入衛(wèi)兵,俱聽宣、大督、撫調(diào)遣,防御益疏。朵顏遂乘虛歲入。三十七年,諸鎮(zhèn)建議,各練本鎮(zhèn)戍卒,可省征發(fā)費十之六。然戍卒選懦不任戰(zhàn),歲練亦費萬余,而臨事征發(fā)如故。隆慶間,總兵官戚繼光總理薊、遼,任練兵事,因請調(diào)浙兵三千人以倡勇敢。及至,待命于郊,自朝至日中,天雨,軍士跬步不移,邊將大駭。自是薊兵以精整稱。

  俺答已通貢,封順義王,其子孫襲封者累世。迨萬歷之季,西部遂不競,而土蠻部落虎燉兔、炒花、宰賽、爰兔輩,東西煽動,將士疲于奔命,未嘗得安枕也。

  初,太祖沿邊設衛(wèi),惟土著兵及有罪謫戍者。遇有警,調(diào)他衛(wèi)軍往戍,謂之客兵。永樂間,始命內(nèi)地軍番戍,謂之邊班。其后占役逃亡之數(shù)多,乃有召募,有改撥,有修守民兵、土兵,而邊防日益壞。洪武時,宣府屯守官軍殆十萬。正統(tǒng)、景泰間,已不及額。弘治、正德以后,官軍實有者僅六萬六千九百有奇,而召募與士兵居其半。他鎮(zhèn)率視此。

  正統(tǒng)初,山西、河南班軍守偏頭、大同、宣府塞,不得代。巡撫于謙言:“每歲九月至二月,水冷草枯,敵騎出沒,乘障卒宜多。若三月至八月,邊守自足。乞?qū)砂嘬?,每歲一班,如期放遣。”甘肅總兵官蔣貴又言:“沿邊墩臺,守了軍更番有例,惟坐事謫發(fā)者不許,困苦甚。乞如例踐更?!辈闹?。五年,山西總兵官李謙請偏頭關(guān)守備軍如大同例,半歲更番。部議,每番皆十月,而戍卒仍率以歲為期,有久而后遣者。弘治中,三邊總制秦纮言:“備御延綏官軍,自十二月赴邊,既周一歲,至次年二月始得代。在軍日多,請歲一更,上下俱在三月初?!边呠姳阒?/p>

  嘉靖四十三年,巡撫延綏胡志夔請免戍軍三年,每軍征銀五兩四錢,為募兵用。至萬歷初,大同督、撫方逢時等請修筑費。詔以河南應戍班軍,自四年至六年概免,盡扣班價發(fā)給,謂之折班,班軍遂耗。久之,所征亦不得。寧山、南陽、潁上三衛(wèi)積逋延綏鎮(zhèn)折班銀至五萬余兩。是后諸邊財力俱盡,敝極矣。

  初,邊政嚴明,官軍皆有定職??偙倏傛?zhèn)軍為正兵,副總兵分領(lǐng)三千為奇兵,游擊分領(lǐng)三千往來防御為游兵,參將分守各路東西策應為援兵。營堡墩臺分極沖、次沖,為設軍多寡。平時走陣、哨探、守瞭、焚荒諸事,無敢惰。稍違制,輒按軍法。而其后皆廢壞云。

  沿海之地,自樂會接安南界,五千里抵閩,又二千里抵浙,又二千里抵南直隸,又千八百里抵山東,又千二百里逾寶坻、盧龍抵遼東,又千三百余里抵鴨綠江。島寇倭夷,在在出沒,故海防亦重。

  吳元年,用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言,嘉興、海鹽、海寧皆設兵戍守。洪武四年十二月,命靖海侯吳禎籍方國珍所部溫、臺、慶元三府軍士及蘭秀山無田糧之民,凡十一萬余人,隸各衛(wèi)為軍。且禁沿海民私出海。時國珍及張士誠余眾多竄島嶼間,勾倭為寇。五年,命浙江、福建造海舟防倭。明年,從德慶侯廖永忠言,命廣洋、江陰、橫海、水軍四衛(wèi)增置多櫓快船,無事則巡徼,遇寇以大船薄戰(zhàn),快船逐之。詔禎充總兵官,領(lǐng)四衛(wèi)兵,京衛(wèi)及沿海諸衛(wèi)軍悉聽節(jié)制。每春以舟師出海,分路防倭,迄秋乃還。十七年,命信國公湯和巡視海上,筑山東、江南北、浙東西沿海諸城。后三年,命江夏侯周德興抽福建福、興、漳、泉四府三丁之一,為沿海戍兵,得萬五千人。移置衛(wèi)所于要害處,筑城十六。復置定海、盤石、金鄉(xiāng)、海門四衛(wèi)于浙,金山衛(wèi)于松江之小官場,及青村、南匯嘴城二千戶所,又置臨山衛(wèi)于紹興,及三山、瀝海等千戶所,而寧波、溫、臺并海地,先已置八千戶所,曰平陽、三江、龍山、霩戺、大松、錢倉、新河、松門,皆屯兵設守。二十一年,又命和行視閩粵,筑城增兵。置福建沿海指揮使司五,曰福寧、鎮(zhèn)東、平海、永寧、鎮(zhèn)海。領(lǐng)千戶所十二,曰大金、定海、梅花、萬安、莆禧、崇武、福全、金門、高浦、六鰲、銅山、玄鐘。二十三年,從衛(wèi)卒陳仁言,造蘇州太倉衛(wèi)海舟。旋令濱海衛(wèi)所,每百戶及巡檢司皆置船二,巡海上盜賊。后從山東都司周彥言,建五總寨于寧海衛(wèi),與萊州衛(wèi)八總寨,共轄小寨四十八。已,復命重臣勛戚魏國公徐輝祖等分巡沿海。帝素厭日本詭譎,絕其貢使,故終洪武、建文世不為患。

  永樂六年,命豐城侯李彬等緣海捕倭,復招島人、醿戶、賈豎、漁丁為兵,防備益嚴。十七年,倭寇遼東,總兵官劉江殲之于望海堝。自是倭大懼,百余年間,海上無大侵犯。朝廷閱數(shù)歲一令大臣巡警而已。

  至嘉靖中,倭患漸起,始設巡撫浙江兼管福建海道提督軍務都御史。已,改巡撫為巡視。未幾,倭寇益肆。乃增設金山參將,分守蘇、松海防,尋改為副總兵,調(diào)募江南、北徐、邳官民兵充戰(zhàn)守,而杭、嘉、湖亦增參將及兵備道。三十三年,調(diào)撥山東民兵及青州水陸槍手千人赴淮、揚,聽總督南直軍務都御史張經(jīng)調(diào)用。時倭縱掠杭、嘉、蘇、松,踞柘林城為窟穴,大江南北皆被擾。監(jiān)司任環(huán)敗之,經(jīng)亦有王家涇之捷,乃遁出海,復犯蘇州。于是南京御史屠仲律言五事。其守??谠疲骸笆仄疥柛邸ⅫS花澳,據(jù)海門之險,使不得犯溫、臺。守寧海關(guān)、湖頭灣,遏三江之口,使不得窺寧、紹。守鱉子門、乍浦峽,使不得近杭、嘉。守吳淞、劉家河、七丫港,使不得掩蘇、松。且宜修飭海舟,大小相比,或百或五十聯(lián)為一〈舟宗〉,募慣習水工領(lǐng)之,而充以原額水軍,于諸海口量緩急置防。”部是其議。未幾,兵部亦言:“浙、直、通、泰間最利水戰(zhàn),往時多用沙船破賊,請厚賞招徠之。防御之法,守海島為上,宜以太倉、崇明、嘉定、上海沙船及福倉、東莞等船守普陀、大衢。陳錢山乃浙、直分路之始,狼、福二山約束首尾,交接江洋,亦要害地,宜督水師固守?!眻罂?。已,復令直隸吳淞江、劉家河、福山港、鎮(zhèn)江、圌山五總添設游兵,聽金山副總兵調(diào)度。

  時胡宗憲為總督,誅海賊徐海、汪直。直部三千人,復勾倭入寇,閩、廣益騷。三十七年,都御史王詢請“分福建之福、興為一路,領(lǐng)以參將,駐福寧,水防自流江、烽火門、俞山、小埕至南日山,漳、泉為一路,領(lǐng)以參將,駐詔安,水防自南日山至浯嶼、銅山、玄鐘、走馬溪、安邊館。水陸兵皆聽節(jié)制。福建省城介在南北,去海僅五十里,宜更設參將,選募精稅部領(lǐng)哨船,與主客兵相應援”。部覆從之。廣東惠、潮亦增設參將,駐揭陽。福建巡撫都御史游震得言:“浙江溫、處與福寧接壤,倭所出沒,宜進戚繼光為副總兵,守之。而增設福寧守備,隸繼光。漳州之月港亦增設守備,隸總兵官俞大猷。延、建、邵為八閩上游,宜募兵以備緩急?!苯栽市小<榷趹棻淮?,罷總督官,以浙江巡撫趙炳然兼任軍事。炳然因請令定??偙鴮僬憬?,金山總兵屬南直,俱兼理水陸軍務,互相策應。其后,莆田倭寇平,乃復五水寨舊制。

  五寨者,福寧之烽火門,福州之小埕澳,興化之南日山,泉州之浯嶼,漳州之西門澳,亦曰銅山。景泰三年,鎮(zhèn)守尚書薛希璉奏建者也,后廢。至是巡撫譚綸疏言:“五寨守扼外洋,法甚周悉,宜復舊。以烽火門、南日、浯嶼三〈舟宗〉為正兵,銅山、小埕二〈舟宗〉為游兵。寨設把總,分汛地,明斥堠,嚴會哨。改三路參將為守備。分新募浙兵為二班,各九千人,春秋番上。各縣民壯皆補用精悍,每府領(lǐng)以武職一人,兵備使者以時閱視?!钡劢允侵?。狼山故設副總兵,至是改為鎮(zhèn)守總兵官,兼轄大江南北。迨隆慶初,倭漸不為患,而諸小寇往往有之。

  萬歷三年,設廣東南澳總兵官,以其據(jù)漳、泉要害也。久之,倭寇朝鮮,朝廷大發(fā)兵往援,先后六年。于是設巡撫官于天津,防畿甸。后十余年,從南直巡按御史顏思忠言,分淮安大營兵六百守廖角嘴。從福建巡撫丁繼嗣言,設兵自浙入閩之三江及劉澳,而易海澄團練營土著軍以浙兵。

  天啟中,筑城于澎湖,設游擊一,把總二,統(tǒng)兵三千,筑炮臺以守。先是,萬歷中,許孚遠撫閩,奏筑福州海壇山,因及澎湖諸嶼,且言浙東沿海陳錢、金塘、玉環(huán)、南麂諸山俱宜經(jīng)理,遂設南麂副總兵,而澎湖不暇及。其地遙峙海中,逶迤如修蛇,多岐港零嶼,其中空間可藏巨艘。初為紅毛所據(jù),至是因巡撫南居益言,乃奪而守之。

  自世宗世倭患以來,沿海大都會,各設總督、巡撫、兵備副使及總兵官、參將、游擊等員,而諸所防御,于廣東則分東、中、西三路,設三參將;于福建則有五水寨;于浙則有六總,一金鄉(xiāng)、盤石二衛(wèi),一松門、海門二衛(wèi),一昌國衛(wèi)及錢倉、爵溪等所,一定海衛(wèi)及霩戺、大嵩等所,一觀海、臨山二衛(wèi),一海寧衛(wèi),分統(tǒng)以四參將;于南直隸則乍浦以東,金山衛(wèi)設參將,黃浦以北,吳淞江口設總兵;于淮、揚則總兵駐通州,游擊駐廟灣,又于揚州設陸兵游擊,待調(diào)遣;于山東則登、萊、青三府設巡察海道之副使,管理民兵之參將,總督沿海兵馬備倭之都指揮,于薊、遼則大沽??谒拗乇I(lǐng)以副總兵,而以密云、永平兩游擊為應援。山海關(guān)外,則廣寧中、前等五所兵守各汛,以寧前參將為應援,而金、復、海、蓋諸軍皆任防海。三岔以東,九聯(lián)城外創(chuàng)鎮(zhèn)江城,設游擊,統(tǒng)兵千七百,哨海上,北與寬奠參將陸營相接,共計凡七鎮(zhèn),而守備、把總、分守、巡徼會哨者不下數(shù)百員。以三、四、五月為大汛,九、十月為小汛。蓋遭倭甚毒,故設防亦最密云。

  日本地與閩相值,而浙之招寶關(guān)其貢道在焉,故浙、閩為最沖。南寇則廣東,北寇則由江犯留都、淮、揚,故防海外,防江為重。洪武初,于都城南新江口置水兵八千。已,稍置萬二千,造舟四百艘。又設陸兵于北岸浦子口,相掎角。所轄沿江諸郡。上自九江、廣濟、黃梅,下抵蘇、松、通、泰,中包安慶、池、和、太平,凡盜賊及販私鹽者,悉令巡捕,兼以防倭。永樂時,特命勛臣為帥視江操,其后兼用都御史。成化四年,從錦衣衛(wèi)僉事馮瑤言,令江兵依地設防,于瓜、儀、太平置將領(lǐng)鎮(zhèn)守。后六年,守備定西侯蔣琬奏調(diào)建陽、鎮(zhèn)江諸衛(wèi)軍補江兵缺伍。十三年,命擇武大臣一人職江操,毋攝營務。又五年,從南京都御史白昂言,敕沿江守備官互相應援,并給關(guān)防。著為令。弘治中,命新江口兩班軍如京營例,首班歇,即以次班操。嘉靖八年,江陰賊侯仲金等作亂,給事中夏言請設鎮(zhèn)守江、淮總兵官。已而寇平,總兵罷不設。十九年,沙賊黃艮等復起。帝詰兵部以罷總兵之故,乃復設,給旗牌符敕,提督沿江上下。后復裁罷。三十二年,倭患熾,復設副總兵于金山衛(wèi),轄沿海至鎮(zhèn)江,與狼山副總兵水陸相應。時江北俱被倭,于是量調(diào)九江、安慶官軍守京口、圌山等地。久之,給事中范宗吳言:“故事,操江都御史防江,應、鳳二巡撫防海。后因倭警,遂以鎮(zhèn)江而下,通常、狼、福諸處隸之操江,以故二撫臣得諉其責。操江又以向非本屬兵,難遙制,亦漠然視之,非委任責成意。宜以圌山、三江會口為操、撫分界。”報可。其后增上下兩江巡視御史,得舉劾有司將領(lǐng),而以南京僉都御史兼理操江,不另設。

  先是,增募水兵六千。隆慶初,以都御史吳時來請,留四之一,余悉罷遣,并裁中軍把總等官。已,復令分汛設守,而責以上下南北互相策應。又從都御史宋儀望言,諸軍皆分駐江上,不得居城市。萬歷二十年,以倭警,言者請復設京口總兵。南京兵部尚書衷貞吉等謂既有吳淞總兵,不宜兩設。乃設兵備使者,每春汛,調(diào)備倭都督,統(tǒng)衛(wèi)所水、陸軍赴鎮(zhèn)江。后七年,操江耿定力奏:“長江千余里,上江列營五,兵備臣三;下江列營五,兵備臣二。宜委以簡閱訓練,即以精否為兵備殿最?!辈孔h以為然。故事,南北總哨官五日一會哨于適中地,將領(lǐng)官亦月兩至江上會哨。其后多不行。崇禎中,復以勛臣任操江,偷惰成習,會哨巡徼皆虛名,非有實矣。

  衛(wèi)所之外,郡縣有民壯,邊郡有土兵。

  太祖定江東,循元制,立管領(lǐng)民兵萬戶府。后從山西行都司言,聽邊民自備軍械,團結(jié)防邊。閩、浙苦倭,指揮方謙請籍民丁多者為軍。尋以為患鄉(xiāng)里,詔閩、浙互徙。時已用民兵,然非召募也。正統(tǒng)二年,始募所在軍余、民壯愿自效者,陜西得四千二百人。人給布二匹,月糧四斗。景泰初,遣使分募直隸、山東、山西、河南民壯,撥山西義勇守大同,而紫荊、倒馬二關(guān),亦用民兵防守,事平免歸。

  成化二年,以邊警,復二關(guān)民兵。敕御史往延安、慶陽選精壯編伍,得五千余人,號曰土兵。以延綏巡撫盧祥言邊民驍果,可練為兵,使護田里妻子,故有是命。

  弘治七年,立僉民壯法。州、縣七八百里以上,里僉二人,五百里三,三百里四,百里以上五。有司訓練,遇警調(diào)發(fā),給以行糧,而禁役占放買之弊。富民不愿,則上直于官,官自為募?;蚍Q機兵,在巡檢司者稱弓兵。后以越境防冬非計,大同巡撫劉宇請免其班操,征銀糧輸大同,而以威遠屯丁、舍、余補役。給事中熊偉亦請編應募民于附近衛(wèi)所。并從之。十四年,以西北諸邊所募士兵,多不足五千,遣使赍銀二十萬及太仆寺馬價銀四萬往募。指揮千百戶以募兵多寡為差,得遷級,失官者得復職,即令統(tǒng)所募兵。既而兵部議覆侍郎李孟旸請實軍伍疏,謂:“天下衛(wèi)所官軍原額二百七十余萬,歲久逃故,嘗選民壯三十余萬,又核衛(wèi)所舍人、余丁八十八萬,西北諸邊召募士兵無慮數(shù)萬。請如孟旸奏,察有司不操練民壯、私役雜差者,如役占軍人罪?!眻罂?。正德中,流賊擾山東,巡撫張鳳選民兵,令自買馬團操,民不勝其擾。兵部侍郎楊潭以為言。都御史寧杲所募多無賴子,為御史張璇所劾。

  嘉靖二十二年增州縣民壯額,大者千人,次六七百,小者五百。二十九年,京師新被寇,議募民兵,以二萬為率。歲四月終,赴近京防御。后五年,兵部尚書楊博請?zhí)先?,存精銳,在外者發(fā)各道為民兵,在京者隸之巡捕參將,逃者不補。帝以影占數(shù)多,耗糧無用,遣官核宜罷宜還者以聞。隆慶中,張居正、陳以勤復請籍畿甸民兵,謂:“直隸八府人多健悍,總按戶籍,除單丁老弱者,父子三人籍一子,兄弟三人籍一弟,州與大縣可得千六百人,小縣可得千人。中分之為正兵、奇兵,登名尺籍,隸撫臣操練,歲無過三月,月無過三次,練畢即令歸農(nóng),復其身。歲操外,不得別遣?!泵咀h行。然自嘉靖后,山東、河南民兵戍薊門者,率征銀以充召募。至萬歷初,山東征銀至五萬六千兩,貧民大困。

  治河之役,給事中張貞觀請益募士兵,捍淮、揚、徐、邳。畿南盜起,給事中耿隨龍請復民壯舊制,專捕賊盜。播州之亂,工部侍郎趙可懷請練土著,兵部因言:“天下之無兵者,不獨蜀也。各省官軍、民壯,皆宜罷老稚,易以健卒。軍操屬印官、操官,民操屬正官、捕官,郡守、監(jiān)司不得牽制。立營分伍,以憑調(diào)發(fā)?!毕群蠼宰h行。

  末年,募兵措餉益急。南京職方郎中鄒維璉陳調(diào)募之害。山西參政徐九翰尤極言民兵不可調(diào)。崇禎時,中原盜急,兵部尚書楊嗣昌議令責州縣訓練土著為兵。工部侍郎張慎言言其不便者數(shù)事,而御史米壽圖又言其害有十,謂不若簡練民兵,增民壯快手,備御地方為便。后嗣昌死,練兵亦不行。

  鄉(xiāng)兵者,隨其風土所長應募,調(diào)佐軍旅緩急。其隸軍籍者曰浙兵,義烏為最,處次之,臺、寧又次之,善狼筅,間以叉槊。戚繼光制鴛鴦陣以破倭,及守薊門,最有名。曰川兵、曰遼兵,崇禎時,多調(diào)之剿流賊。其不隸軍籍者,所在多有。河南嵩縣曰毛葫蘆,習短兵,長于走山。而嵩及盧氏、靈寶、永寧并多礦兵,曰角腦,又曰打手。山東有長竿手。徐州有箭手。井陘有螞螂手,善運石,遠可及百步。閩漳、泉習鏢牌,水戰(zhàn)為最。泉州永春人善技擊。正統(tǒng)間,郭榮六者,破沙尤賊有功。商灶鹽丁以私販為業(yè),多勁果。成化初,河東鹽徒千百輩,自備火炮、強弩、車仗,雜官軍逐寇。而松江曹涇鹽徒,嘉靖中逐倭至島上,焚其舟。后倭見民家有鹺囊,輒搖手相戒?;洊|雜蠻蜑,習長牌、斫刀,而新會、東莞之產(chǎn)強半。延綏、固原多邊外土著,善騎射,英宗命簡練以備秋防。大滕峽之役,韓雍用之,以摧瑤、僮之用牌刀者。莊浪魯家軍,舊隸隨駕中,洪熙初,令土指揮領(lǐng)之。萬歷間,部臣稱其驍健,為敵所畏,宜鼓舞以儲邊用。西寧馬戶八百,嘗自備騎械赴敵,后以款貢裁之。萬歷十九年,經(jīng)略鄭雒請復其故。又僧兵,有少林、伏牛、五臺。倭亂,少林僧應募者四十余人,戰(zhàn)亦多勝。西南邊服有各土司兵。湖南永順、保靖二宣慰所部,廣西東蘭、那地、南丹、歸順諸狼兵,四川酉陽、石砫秦氏、冉氏諸司,宣力最多。末年,邊事急,有司專以調(diào)三省土司為長策,其利害亦恒相半云。

卷六十七譯文

  元人返回北方,屢次圖謀復興。

  永樂皇帝遷都到北平,三面靠近邊塞。

  正統(tǒng)以后,敵兵入侵的禍患日益增多。

  所以在整個明朝,邊防非常重要。

  束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guān),綿延萬里,劃分地域駐守防御。

  最初設置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個鎮(zhèn),繼而設置寧夏、甘肅、薊州三個鎮(zhèn),而太原總兵治所設在偏頭,三邊制府駐守固原,也稱作二鎮(zhèn),這就是九個邊鎮(zhèn),簡稱九邊。

  當初,洪武六年,任命大將軍徐達等備辦山西、北平邊防,詔諭令各自獻上方法策略。

  依從淮安侯華云龍的意見,從永平、薊州、密云往西二千多里,關(guān)防隘口一百二十九個,都設置戍守衛(wèi)。

  在紫劑關(guān)和蘆花嶺設置千戶所鎮(zhèn)守防御。

  又詔諭山西都衛(wèi)在雁門關(guān)、太和嶺連同武、朔各山谷間,共七十三個隘口,全部設置守戍的軍隊。

  九年,敕令燕山前、后等十一衛(wèi),分兵鎮(zhèn)守古北口、居庸關(guān)、喜峰口、松亭關(guān)的烽火臺一百九十六處,參雜調(diào)用南北軍士。

  十五年,又在北平都司所管轄的兩百個關(guān)隘,用各衛(wèi)卒守衛(wèi)。

  詔諭各靠近邊塞的藩王,每年秋天,部署軍隊巡視邊防。

  十七年,任命徐達登記上報北平的將校士卒。

  又命令將士考核遼東、定遼等九衛(wèi)的官軍。

  此后,常派遣各公、侯考核沿邊兵馬,以此登記成冊上報。

  二十年,在大寧設置北平行都司。

  此地處于喜峰口外,以前的遼西郡,是遼的中京大定府;西面是大同,束邊是遼陽,南方是北平。

  馮勝攻破納哈出時,回師,在此筑城,于是設置都司以及營州五個屯衛(wèi),而策封皇子朱權(quán)焉寧王,調(diào)各衛(wèi)的軍隊前往鎮(zhèn)守。

  此前,李文忠等奪取元上都,設置開平衛(wèi)和興和等千戶所;東西各四個驛,柬邊連接大寧,西邊連接獨石。

  二十五年,又在河州束受降城的東面修筑束勝城,設置十六個衛(wèi),與大同相望。

  從速往西,幾千里遙相呼應。

  建文元年,文帝起兵,襲擊攻陷大寧,帶寧王朱權(quán)以及各軍返回。

  等到登上帝位,封寧王到江西。

  而把北平行都司改為大寧都司,遷到保定。

  調(diào)營州五個屯衛(wèi)到順義、薊州、平谷、香河、三河,把左窒地區(qū)賜給兀良哈。

  從此,遼東和宣、大的聲援隔絕,又因東勝單獨處于偏遠之地,難以鎮(zhèn)守,調(diào)左衛(wèi)到永平,右衛(wèi)到遵化,而廢棄那個地方。

  此前興和也廢棄,開平遷到獨石,宣府于是稱為重鎮(zhèn)。

  然而皇帝對邊防非常謹慎。

  從宣府向西到達山西,沿邊防都是高峻的墻垣和深深的濠溝,烽火臺相連接。

  通行車隊+騎兵的隘口設百戶鎮(zhèn)守,通行樵夫、牧民的用甲士十人鎮(zhèn)守。

  武安侯鄭亨任總兵官,給他的敕書說:“各處烽火臺,務必增筑加高加厚,在上面貯存五個月的糧食和柴薪藥物弓弩,烽火臺旁開掘水井,井外的圍墻和烽火臺齊平,從外望如同一個整體?!敝仃P(guān)抵御侵擾的意思,威嚴高聳,令人敬畏。

  洪熙改元之后,朔州軍士白榮請求讓束勝、高山等十衛(wèi)返回故地。

  興州軍士范濟也說,朔州、大同、開平、宣府、大寧都是作屏障的重要之地,那里的土地可以耕種,應派將領(lǐng)率兵,修筑城堡,廣開屯墾耕種。

  都不能采用。

  至統(tǒng)元年,給事中朱純請求修建邊塞墻垣。

  總兵官譚廣說:“從龍門到獨石以及黑峪口五百五十多里,修筑城墻非常難,不如增加烽火臺瞭望鎮(zhèn)守?!庇谑窃黾映喑堑瘸潜ず头榛鹋_二十二個。

  室夏總兵官史昭說:“所管轄的屯堡,都在黃河以外,從黃河往東到察罕腦兒,抵達綏德州,沙漠遼遠,并沒有守備。

  請求在花馬池修筑探馬的軍營?!贝笸偙俜秸^而請建馬營,想在半嶺紅寺兒的廢營修筑。

  宣大巡撫都御史李儀因大同是平坦寬廣之地,巡邏放哨應謹慎,請求調(diào)用副總兵主管東路,參將主管西路,而往北便交給總兵官都指揮。

  一并按照提議實行。

  此后三年,下詔訓諭邊塞紫劑關(guān)各隘口,增加防守的軍士。

  當時瓦刺逐漸強大,增加軍士是依從成國公朱勇的請求。

  隨后也先闖入邊塞,英宗陷在土木。

  景帝登上帝位,十多年間,邊關(guān)憂患日益增多,索來、毛里孩、阿羅出之類,相繼入侵,沒有安寧的年歲。

  成化元年,延綏總兵官張杰說:“延慶等邊境廣袤千里,管轄的二十五個營堡,每處只有一二百人,難以抗敵,應選精銳士卒九千人分作六個哨,分別屯聚在府谷、神木兩個縣,龍州、榆林兩座城,高家、安邊兩座堡,差不多在情況緊急時有防備。”又請求分別布置墉、慶防秋的軍士二干多人在滑邊要害之處。

  依從他的意見。

  七年,延綏巡撫都御史余子俊大量修筑邊城。

  此前,束勝設置衛(wèi)鎮(zhèn)守在黃河外,榆林治所在綏德。

  此后束勝往內(nèi)遷,失去險要地勢,拋棄米脂、魚河的地域近三百里。

  正統(tǒng)年問,鎮(zhèn)守都督王禎開始修筑榆林城,修建沿邊營堡二十四個,每年調(diào)延安、綏德、慶陽三處衛(wèi)軍分別守戍。

  天順年間,阿羅出侵入河套駐扎放牧,常率各部落入內(nèi)侵犯。

  到此時,余子俊纔遷治所于榆林。

  從黃甫川的西面到定邊營一千二百多里,烽火臺城堡遷相呼應,從中截斷河套口,里面又挖山填谷,稱為夾道,柬面抵達偏頭,西面終止于寧、固,這地方風俗強勁兇猛,將帥勇猛士卒盡力,北方人稱作橐駝城。

  十二年,兵部侍郎滕昭、英國公張懋備文條呈邊防情況,說:“居庸關(guān)、黃花鎮(zhèn)、喜峰口、古北口、燕河營有團營騎兵步兵一萬五千人戍守,請求增兵五千,分別駐扎永平、密云以便和遼東相呼應。

  涼州鎮(zhèn)番、莊浪、賀蘭山往西,從雪山經(jīng)過黃河,向南通往靖虜,直到臨、鞏,都是敵人入侵的道路,請求調(diào)陜西官軍,用甘、涼、臨、鞏、秦、平、河、洮的軍隊增補,戍守安定、會寧,遇有警報便橫截阻擊;用涼州五千精銳將士,扼守要害地勢在此屯居駐扎,彼此呼應?!毕略t同意。

  二十一年,敕令各邊的軍士,每年九月到第二年三月,都要經(jīng)常操練,仍然要把操練過的軍馬以及有風雪停止操練的時日情況奏報。

  邊防多所整頓。

  弘治十四年,設置固原鎮(zhèn)。

  此前,固原是內(nèi)地,祇有靖虜有防備。

  到火篩入侵占據(jù)河套,固原于是成為敵人入侵的沖要之地。

  于是改平?jīng)龅拈_成縣為固原州,四衛(wèi)隸屬于它,設置總制府,統(tǒng)領(lǐng)陜西三邊的軍務。

  此時陜西的邊境只有甘肅稍稍安寧,而哈密屢遭土魯番侵擾,于是敕令修筑嘉峪關(guān)。

  垂德元年春,總制三邊都御史楊一渣請求恢復鎮(zhèn)守束勝,“憑借黃河作為險固防線,束面連接大同,西面連接寧夏,使河套千里肥沃的土壤,歸我們耕種放牧,那么陜右還可以休養(yǎng)生息”。

  于是上奏修筑定邊營等六件事。

  皇帝同意他的奏請。

  不久楊一清因為觸犯宦官劉瑾而被罷免。

  所修筑的邊塞城墻僅四十多里而已。

  武宗喜好武功,邊將江彬等得到寵幸,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四個鎮(zhèn)的軍士很多往內(nèi)調(diào),又用京軍六千人和宣府軍六千人,春秋輪番更換。

  十三年,頒布制定宣、大、延綏三個鎮(zhèn)接應援助的調(diào)度辦法:敵軍不渡黃河,則延綏聽從宣、大的調(diào)遣:渡過黃河,則宣、大聽從延綏的調(diào)遣。

  是依從兵部尚書王瓊的奏議。

  當初,大寧廢棄,把那個地方賜給朵顏、福余、泰寧三衛(wèi),因為這三衛(wèi)是兀良哈歸順者。

  不久,便不安定。

  童塞曾藉打獵之名,親自率軍擊敗他們,從此他們敬畏服從。

  所以喜峰、密云只設立都指揮鎮(zhèn)守。

  土木之變,盛傳三衛(wèi)幫助叛逆,后來便增設太監(jiān)參將等官。

  到此時,朵顏單獨強盛,情形不可預測。

  嘉靖初,御史丘養(yǎng)浩請求在關(guān)外之地恢復小河等關(guān),用以扼制要害。

  又請求多鑄造火器,供給沿邊的州縣,招募商人買進糧食,充實各邊衛(wèi)所。

  韶令都實行。

  當初,在太祖時,因為邊防軍隊屯田供給不足,召令商人運輸糧食到邊境而給他們鹽。

  富商巨賈全都白出資金,招募百姓在邊塞下開墾田地,因而邊防儲備不匱乏。

  弘治時期,戶部尚書葉淇開始變法,命令商人向京城太倉交納銀兩,分給各邊境。

  商人都撤除原業(yè)回去,邊地荒蕪,糧食價格上漲,邊防軍隊便日漸困窘。

  嘉靖十一年,御史徐汝圭備文上奏邊防士兵糧食問題,說“延綏應漕運石州、保德的糧食,從黃河向上,楚地的糧食由鄙陽,汴地的糧食由陜、洛,沔地的糧食由漢中,最終達到陜右。

  宣、大產(chǎn)兩種麥,應多方收購。

  紫荊、倒馬、白羊等關(guān)口,應當招請商人租賃車輛運送”。

  又提出請求“以宣府無固定防地的游兵駐扎在右衛(wèi)懷來,以便增援大同。

  把選補游兵安排在順圣西城作為遇上緊急情況臨時呼應增援的兵力,永寧等處的游兵守衛(wèi)宣府,以備調(diào)遣。

  在直隸八府招募勇敢之士組成團練,趕赴邊關(guān)應付遠近的緊急情況。

  榆林、山、陜的游兵,各在自己防地隨時策應”。

  皇上答復說可以,但也未能施行。

  嘉靖十八年,調(diào)移三邊制府鎮(zhèn)守花馬池。

  此時,俺答各部強大蠻橫,多次深入大同、太原境內(nèi),晉陽南北人煙蕭條冷落。

  巡撫都御史陳講請求“用六千兵戍守老營堡束界的長峪,用山西兵鎮(zhèn)守大同。

  三關(guān)的形勢,寧武作中路,沒有哪里比神池更險要,偏頭為西路,沒有哪里比老營堡更險要,都應該改設參將。

  雁門是東路,沒有哪里比北樓各口更險要,應當增設把總、指揮。

  而移神池到利民堡守衛(wèi)防備,老螢堡到八角所游動出擊,各自增加軍隊設置防備”。

  皇帝全都應允。

  規(guī)劃得雖然嚴密,然而士兵將帥全都膽怯懦弱,其中強健的人僅僅能夠自守而己。

  嘉靖二十二年,詔令宣府士兵登塞防守。

  舊制規(guī)定,總兵在夏秋期間分別駐守邊堡,稱為暗伏。

  到此時,主管部門建議,進入秋季命令全部奔赴邊境,分劃區(qū)域拒守,到九月中回師,用國庫錢幣犒勞。

  時間久了,因為勞頓花費而廢止。

  二十四年,巡按山西御史陳豪說:“敵軍三次侵犯山西,殺傷殘害上百萬人,花去軍餉銀兩六十億,竟然沒有一點功績。

  請求定出計謀決戰(zhàn),把河套的土地全部收復?!钡诙?,敵軍侵犯延安,總督三邊侍郎曾銑竭力主張收復河套,備文呈上十八件事。

  皇帝贊賞褒獎他。

  大學士嚴嵩窺探到皇帝心意是害怕作戰(zhàn),并想殺舊閣臣夏言,便彈劾曾銑,與夏言一同被殺,從此沒有人敢談邊防的事。

  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攻打古北口,從小道黃榆溝侵入,徑直逼近柬直門,眾將不敢應戰(zhàn)。

  敵人撤退,大將軍仇鸞竭力主張商議貢市。

  第二年在大同開馬市,然而敵寇仍像以往一樣掠奪。

  又遇了一年,馬市廢止。

  此前,翁萬達總督宣、大時,非常周密地籌謀邊防事務。

  他說:“山西保德州的河岸,東邊盡處是老螢堡,共二百五十四里。

  西路丫角山往北轉(zhuǎn)向束,經(jīng)過中北路,到達東路的束陽河鎮(zhèn)口臺,共六百四十七里。

  宣府西路,西陽河往東,經(jīng)過中北路,到達東路的永窒迢塑冶,共一千零二十三里。

  都逼近強大的敵寇,險要之地在外的,稱為極邊。

  老營堡轉(zhuǎn)南向束,經(jīng)過寧武、雁門、北樓到平刑關(guān)盡頭,約八百里。

  又轉(zhuǎn)南向東,是保定的邊界,經(jīng)過龍泉、倒馬、紫荊、昊王口、插箭嶺、浮圖峪到沿河口,約一千零七十多里。

  加上東北是順天界,經(jīng)過高崖、白羊,到達居庸關(guān),約一百八十多里。

  都是高峻的山嶺層層山岡,險要之地在內(nèi)的,稱為次遏。

  敵人侵犯山西一定從大同,入侵紫劑一定從宣府,沒有不經(jīng)過外邊而能進入內(nèi)邊的?!庇谑钦埱笮拗?、大邊墻一千多里,烽火臺三百六十三所。

  后來因為通互市的緣故,不再設防,于是一半被敵人毀壞。

  到此時,兵部請求敕令邊防將士修補。

  科臣又說,墻垣上應修筑高臺,建房屋以存放火器。

  依從他的建議。

  當時俺答更加強盛,朵顏三衛(wèi)焉他們引路,遼、薊、童、左連年遭受兵禍。

  三十四年,總督軍務兵部尚書楊博,解除大同右衛(wèi)的包圍以后,便修筑牛心等堡,修建烽火臺二千八百多個。

  宣、大地區(qū)稍稍安寧平息,而薊鎮(zhèn)的戰(zhàn)患不停。

  薊稱作鎮(zhèn),從嘉靖二十七年開始。

  當時士兵沒有操練,便詔令各邊調(diào)入衛(wèi)兵前往戍守。

  不久兵部說:“大同的三邊,陜西的固原,宣府的長安嶺,延綏的夾墻,都占據(jù)險要地勢,惟獨薊沒有。

  渤海南面,山陵在束面,有蘇家口,到寨籬村七十里,地形平坦寬廣,應修筑城墻建造臺堡,設兵鎮(zhèn)守,同京軍相互協(xié)助控制該地?!迸餐狻?/p>

  當時軍隊懦弱,有警情征召四方集聚,而議論的人只強調(diào)占據(jù)險要地勢,沒有敢談出戰(zhàn)的人。

  此后薊鎮(zhèn)增入衛(wèi)兵,都聽宣、大督、撫的調(diào)遣,防御更加松弛,朵顏便乘虛每年入侵。

  嘉靖三十七年,各鎮(zhèn)建議,各自操練本鎮(zhèn)戍守的軍隊,可以節(jié)省十分之六的征發(fā)費用。

  然而戍守的軍士都懦弱不能勝任作戰(zhàn),每年操練也花費一萬多,而遇事征發(fā)和以往一樣。

  隆慶年間,總兵官戚繼光總理薊、遼,擔任練兵事務,于是請求調(diào)浙兵三千人來倡導勇敢。

  等到抵達,在郊外等待命令,從早晨到中午,天降雨,軍士不移動半步,邊防將士非常驚駭。

  從此薊兵以精銳整飭著稱。

  俺答已經(jīng)通貢,封順義王。

  他的子孫世代沿襲封號。

  到萬歷末年,西部漸已不強競,而土蠻部落虎燉兔、炒花、宰賽、暖兔等,到處煽起戰(zhàn)爭,將士疲于奔命,不曾得以安枕休息。

  當初,太祖沿邊境設置衛(wèi),只有土著兵以及有罪流放的人戍守。

  遇有警情,便調(diào)遣其它衛(wèi)軍前往戍守,稱之為客兵。

  永樂年問,開始命令內(nèi)地軍輪番戍守,稱之為邊班。

  此后逾制占用當差、逃亡的人數(shù)很多,便有招募,有更改分撥,有修整戍守的民兵、土兵,而邊防日益敗壞。

  洪武時期,宣府屯守的官軍將近十萬。

  正統(tǒng)、景泰年問,已經(jīng)達不到這個數(shù)額。

  弘治、正德以后,官軍事實上只有六萬六千九百多,而招募的和土兵占了一半。

  其它鎮(zhèn)大都與此相同。

  正統(tǒng)初年,山西、河南輪番戍守的軍隊鎮(zhèn)守偏頭、大同、宣府邊塞,不能更代。

  巡撫于謙說:“每年九月到二月,水冷草枯,敵方騎兵出沒,守塞士卒應增多。

  從三月到八月,邊塞防守自足。

  請求將兩批軍隊,每年一批,按期調(diào)發(fā)遣送?!备拭C總兵官蔣貴又說:“沿邊烽火臺,防守瞭望的軍士輪番更代有規(guī)定,惟有因事獲罪流放發(fā)配的人不允許,非常困苦。

  請求按規(guī)定進行更代?!币徊⒁缽乃麄兊慕ㄗh。

  正統(tǒng)五年,山西總兵官李謙請求偏頭關(guān)守衛(wèi)防備的軍隊按大同的規(guī)定,半年更代一次。

  兵部商議,每次更代都在十月,而戍守的士兵仍然都以一年為期限,有很久以后纔遣送的。

  弘治年間,三邊總制秦弦說:“防御延綏的官軍,從十二月奔赴邊境,已經(jīng)過了一年,到第二年二月纔能更代。

  在軍隊中時日已多,請求一年換一次,上下都在三月初?!边呠娨源藶楸憷?。

  嘉靖四十三年,巡撫延綏胡志夔請求免除守戍軍隊三年,每軍征收銀五兩四錢,用以招募士兵。

  到萬歷初年,大同督、撫方逢時等請求修筑費用。

  下詔把河南應去輪番戍守的軍隊,從四年到六年一概免除,全部扣下輪番戍守軍的費用來供給,稱焉折班,輪番戍守軍于是耗損。

  后來,征收的銀兩也得不到。

  寧山、南陽、穎上三個衛(wèi)累欠延綏鎮(zhèn)折班銀達到五萬多兩。

  此后各邊財力全部耗盡,極其疲困。

  當初,邊防政令嚴明,官軍都有確定的職務。

  總兵官總鎮(zhèn)軍作正兵,副總兵分頭率領(lǐng)三千兵作奇兵,游擊分頭率領(lǐng)三干兵往來防御作巡游兵,參將分別鎮(zhèn)守各路在東西呼應作援兵。

  軍營堡壘烽火臺分成極沖、次沖,作為設軍多少的標準。

  平時操練陣法、放哨探察、鎮(zhèn)守瞭望、焚燒荒地等事,不敢懈怠。

  稍微違反制度,就依照軍法處置。

  而此后都廢棄敗壞了。

  沿海的地域,從廣東樂會連接到安南邊界,五千里抵達閩,又二千里抵達浙,又二千里抵達南直靈,又一千八百里抵達山東,又一千二百里逾越實坻、盧龍抵達遼東,又一千三百多里抵達鴨綠江。

  島上賊寇和倭夷,處處出役,所以海防也很重要。

  吳元年,采用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的建議,嘉興、海鹽、海寧都設兵戍守。

  洪武四年十二月,命令靖海侯昊禎登記方國珍所屬的溫、臺、慶元三府軍士和蘭秀山役有田糧的平民,共十一萬多人,隸屬各個衛(wèi)編成軍隊。

  并且禁止沿海平民私自出海。

  當時方國珍和張士誠殘余敵眾多逃到島嶼間,勾結(jié)倭夷作賊寇。

  五年,命令浙江、福建造海船防御倭寇。

  第二年,依從德慶侯廖的意見,命令廣洋、江陰、橫海、水軍四衛(wèi)增設多櫓的快船,沒有戰(zhàn)事時就巡邏,遇到賊寇就用大船靠近交戰(zhàn),用快船追逐。

  詔令昊禎任總兵官,統(tǒng)領(lǐng)四衛(wèi)兵,京衛(wèi)和沿海各衛(wèi)軍全部聽從調(diào)遣指揮。

  每年春天率水軍出海,分路防御倭寇,到秋天纔回來。

  十七年,命令信國公湯和巡枧海上,修筑山東、江南、江北、浙柬、浙西沿海各城。

  三年后,命令江夏侯周德興抽調(diào)福建福、興、漳、泉四府三分之一的壯丁,作為沿海戍守士兵,得到一萬五千人。

  移置衛(wèi)所到要害的地方,修筑十六座城。

  又在浙設置定海、盤石、金鄉(xiāng)、海門四衛(wèi),金山衛(wèi)在松江的小官場,以及青村、南匯嘴城二干戶所,又設置臨山衛(wèi)于紹興,以及三山、瀝海等干戶所,而寧波、溫、臺都是臨海之地,先已設置八個千戶所,稱平陽、三江、龍山、霽霱、大松、錢倉、新河、松門,都屯兵設置防守。

  二十一年,又命令湯和巡行視察閩粵,筑城增兵。

  設置福建沿海指揮使司五個,叫做福寧、鎮(zhèn)柬、平海、永寧、鎮(zhèn)海。

  統(tǒng)領(lǐng)十二個千戶所,叫做大金、定海、梅花、萬安、莆禧、崇武、福全、金門、高浦、六鱉、銅山、玄鍾。

  二十三年,依從衛(wèi)卒陳仁的意見,造蘇州太倉衛(wèi)海船。

  隨即命令濱海衛(wèi)所,每一百戶以及巡檢司都設置兩艘船,巡察海上的寇賊。

  后來依從山東都司周彥的意見,建立五個總寨在寧海衛(wèi),與萊州衛(wèi)八個總寨,一共管轄四十八個小寨。

  此后,又命令重臣功勛大臣外戚魏國公徐輝祖等分頭巡察沿海。

  皇帝一向厭惡日本詭詐奸譎,斷絕它的貢使,所以整個洪武、建文時期不受侵擾的禍患。

  永樂六年,命令豐城侯李彬等沿海收捕倭寇,又招募島上的人、蛋戶、商人、漁民當兵,防備更加嚴密。

  十七年,倭寇進犯遼東,總兵官劉江在望海堝將敵兵殲滅。

  從此倭寇非常驚懼,一百多年問,海上沒有大舉侵犯。

  朝廷過幾年派大臣巡察一次海防情況而已。

  到嘉靖年間,倭寇的禍患日漸興起,開始設置巡撫浙江兼管福建海道提督軍務都御史。

  后來,改巡撫為巡視。

  不久,倭寇更加放肆。

  便增設金山參將,分別鎮(zhèn)守蘇、松海防,不久改焉副總兵,調(diào)動招募江南、江北,徐、邳官軍民兵充任作戰(zhàn)鎮(zhèn)守,而杭、嘉、湖也增加參將和兵備道。

  三十三年,調(diào)動分撥山東民兵和青州水軍陵軍槍手一千人奔赴淮、揚,聽從總督南直軍務都御史張經(jīng)調(diào)用。

  當時倭寇大肆掠奪杭、嘉、蘇、松,盤踞柘林城為巢穴,大江南北都被侵擾。

  監(jiān)司任環(huán)擊敗敵人,張經(jīng)也有王家涇的勝利,倭寇便逃遁出海,又侵犯蘇州。

  于是南京御史屠仲律上書陳說五件事。

  其中守護??谡f:“鎮(zhèn)守平陽港、黃花澳,依靠海門的險峻地勢,使敵人不能侵犯溫、臺。

  鎮(zhèn)守寧海關(guān)、湖頭灣,遏制三江的入??冢箶橙瞬荒芨Q探寧、紹。

  鎮(zhèn)守鱉子門、乍浦峽,使敵人不能靠近杭、嘉。

  鎮(zhèn)守昊淞、劉家河、七丫港,使敵人不能侵犯蘇、松。

  并且應該修整海船,大小相并,或者一百或者五十聯(lián)為一船隊,招募熟習水性的人率領(lǐng),而用原額的水軍充住,在各海口衡量緩急設防。”兵部依從他的提議。

  不久,兵部也說:“浙、直、通、泰之問最利于水戰(zhàn),以前多采用沙船攻破賊寇,請求厚厚地賞賜招他們來。

  防御的方法,守海島為上策,應當用太倉、崇明、嘉定、上海的沙船和福倉、東莞等船鎮(zhèn)守普陀、大衢。

  陳鐘也是浙、直分路的開始,狼、福兩山連接首尾,連著江洋,也是要害的地方,應當督促水軍固守?!迸餐?。

  后來,又命令直隸昊淞江、劉家河、福山港、鎮(zhèn)江、圃山五總添置游軍,聽從金山副總兵調(diào)度。

  當時胡宗憲任總督,誅殺海盜徐海、汪直。

  汪直部下三千人,又勾結(jié)倭寇入侵,閩、廣更受騷擾。

  嘉靖三十七年,都御史王詢請求“分福建的福、興為一路,用參將統(tǒng)領(lǐng),駐軍福寧,水上防御從流江、烽火門、俞山、小埕到南日山;漳、泉為一路,以參將統(tǒng)領(lǐng),駐軍詔安,水上防御從南日山到浯嶼、銅山、玄鍾、走馬溪、安邊館。

  水軍陸軍都聽從調(diào)遣。

  福建省城介于南北,離海僅僅五十里,應另設參將,選擇招募精銳軍隊率領(lǐng)巡邏的船只,與主兵、客兵相接應援助”。

  兵部回復依從了他。

  廣東惠、潮也增設參將,駐軍揭陽。

  福建巡撫都御史游震得說:“浙江溫、處和福寧接壤,是倭寇出役的地方,應提升戚繼光作副總兵,鎮(zhèn)守其地。

  而增設福寧守備,隸屬戚繼光。

  漳州的月港也增設守備,隸屬總兵官俞大猷。

  延、建、邵是八閩的上游,應招募兵士以防備緊急情況?!倍荚试S施行。

  隨后胡宗憲被逮捕,罷免總督官,令浙江巡撫趟炳然兼任軍事。

  趙炳然便請求令定??偙`屬浙江,金山總兵隸局南直,都兼任管理水陸的軍務,互相呼應。

  此后,莆田的倭寇平定,便恢復五個水寨的舊有制度。

  五寨,就是福寧的烽火門,福州的小埕澳,興化的南日山,泉州的浯嶼,漳州的西門澳,也稱銅山,景泰三年,鎮(zhèn)守尚書薛希理上奏修建,后來廢棄。

  至此巡撫譚綸上疏說:“五寨扼守外海,方法很周全,應該恢復舊制。

  以烽火門、南日、浯嶼三支船隊作正兵,銅山、小埕兩支船隊作游軍。

  寨設置把總,劃分駐防地段,派斥堠探明情況,嚴令相約會同巡邏。

  改三路參將為守備。

  分新招募的浙兵分為兩班,各九千人,春秋輪番戍守。

  各縣壯丁都補作精強勇猛的士兵,每府用一個武官統(tǒng)領(lǐng),兵備使者按時檢閱巡視?!被实鄱纪馑?/p>

  狼山以前設副總兵,到此時改為鎮(zhèn)守總兵官,兼管大江南北。

  到隆慶初年,倭寇漸漸不再造成禍患,而各種小賊寇往往還有。

  萬歷三年,設置廣東南澳總兵官,因為此地占據(jù)漳、泉的要害地勢。

  很久以后,倭寇侵犯朝鮮,朝廷大規(guī)模派兵前往援助,前后共六年。

  于是在天津設置巡撫官,防衛(wèi)京郊地區(qū)。

  往后十多年,依從南直巡按御史顏思忠的意見,分淮安大營士兵六百人鎮(zhèn)守廖角嘴。

  依從福建巡撫丁繼嗣的意見,設置軍隊從浙進入閩的三江和劉澳,而用浙兵替換海澄團練營土著軍。

  天啟年間,在澎湖修筑城堡,設置游擊一名,把總二名,率兵三干,筑炮臺鎮(zhèn)守。

  此前,萬歷年問,許孚速巡撫閩,上奏修筑福州的海壇山,順便談及澎湖各島嶼,并說浙東沿海陳錢、金塘、玉環(huán)、南麂眾山都應治理,便設南麂副總兵,而澎湖無暇顧及。

  那個地方遷遷對峙海中,如同長蛇蜿蜒曲折,有很多分岔的海港和零落的島嶼,其中空間可以藏巨艦。

  起初被紅毛占據(jù),到此時采用巡撫南居益的意見,便奪回并鎮(zhèn)守。

  從世宗時代出現(xiàn)倭寇禍患以來,沿海大都會,備自設總督、巡撫、兵備副使和總兵官、參將、游擊等官員,而各處防御,在廣東則分束、中、西三路,設置三位參將;在福建則有五個水寨;在浙則有六總,一是金鄉(xiāng)、盤石雨衛(wèi),一是松門、海門兩衛(wèi),一是昌國衛(wèi)和錢倉、爵溪等所,一是定海衛(wèi)和霓霽、大嵩等所,一是觀海、臨山兩衛(wèi),一是海寧衛(wèi),分別用四位參將統(tǒng)領(lǐng);在南直隸則在乍浦以柬,金山衛(wèi)設置參將,黃浦以北,昊淞江口設置總兵;在淮、揚則總兵駐守通州,游擊駐守廟灣,又在揚州設置陸軍游擊,等待調(diào)遣;在山東則登、萊、青三府設置巡察海道的副使,管理民兵的參將,統(tǒng)領(lǐng)督查沿海兵馬防備倭寇的都指揮;在薊、遼則在大沽??诹羰刂乇?,用副總兵統(tǒng)領(lǐng),而以密云、永平兩游擊作接應援助。

  山海關(guān)外,則廣寧中、前等五所兵防守各駐軍地段,以寧前參將作接應援救,而金、復、海、蓋各軍都擔任海防,三岔以東,九聯(lián)城外創(chuàng)建鎮(zhèn)江城,設游擊,統(tǒng)領(lǐng)一千七百人,巡邏海上,北邊同寬奠參將陸營地相接,共計有七個鎮(zhèn),而守備、把總、分守、巡徼相約按期巡邏的不下數(shù)百人。

  以三、四、五月為大汛,九、十月為小汛。

  大致受到倭寇的嚴重危害,所以設防也最嚴密。

  旦本地理位置和閩相對,而浙的招寶關(guān)進貢所經(jīng)的道路在此,所以浙、閩是首當其沖。

  南面的敵寇則從廣東入侵,北面的敵寇則從長江侵犯留都、淮、揚,所以防衛(wèi)海外,以防衛(wèi)長江為重。

  洪武初年,在都城南面新江口設置水兵八千人。

  此后,漸漸設置一萬二千人,造船四百艘。

  又在北岸浦子口設置陸軍,相互構(gòu)成掎角之勢。

  所管轄的沿長江各郡,上從九江、庭擅、黃梅,下到蘇、松、通、泰,中間包括安慶、池、和、太平,凡是盜賊和販賣私鹽的人,都命令巡查逮捕,同時防備倭寇。

  永樂時期,特別命令功臣為帥視察長江防軍操練,此后同時任用都御史。

  成化四年,依從錦衣衛(wèi)愈事馮瑤的建言,命令長江軍隊依據(jù)地形設防,在爪、儀、太平設置將領(lǐng)鎮(zhèn)守。

  后六年,守備定西侯蔣琬上奏調(diào)建陽、鎮(zhèn)江各衛(wèi)軍補充長江軍隊空缺兵士。

  十三年,命令選擇武大臣一人擔任操江都督,不兼管軍營事務。

  又過五年,依從南京都御史白昂的建言,敕令沿長江守備官員互相接應援助,并且發(fā)給印信。

  寫成法令著錄。

  弘治年間,命令新江口兩班軍按京營條例,首班休歇,就依次輪班操練。

  嘉靖八年,江陰賊寇侯仲金等作亂,給事中夏言請求設置鎮(zhèn)守長江、淮河的總兵官。

  不久寇亂平息,總兵廢除不設置。

  十九年,沙賊黃艮等又興起。

  皇帝詰問兵部廢除總兵的緣故,便又設置,給予旗牌符敕令,提督沿江上下。

  后來又裁減廢除。

  三十二年,倭寇的禍患熾盛,又設副總兵于金山衛(wèi),管轄沿海到鎮(zhèn)江,同狼山副總兵水陸相呼應。

  當時長江北面都遭受倭寇侵犯,于是酌量調(diào)遣九江、安慶官軍鎮(zhèn)守京口、闘山等地。

  很久之后,給事中范宗昊說:“舊例,操江都御史防御長江,應、鳳雨位巡撫防御海上。

  后來因為倭寇侵犯警情,便從鎮(zhèn)江以下,連接常、狼、福等處隸屬操江都御史,所以兩位撫臣得以推卸責任n操江都御史又因先前不是本部的軍隊,難以遠距離控制,也漠然對待,不合委任責成的意圖。

  應該以圃山、三江會合口作為操江、安撫的分界。”回復同意。

  此后增設上下雨江巡枧御史,得以檢舉彈劾主管將領(lǐng),而以南京愈都御史兼管操江,不另外設置。

  此前,增加招募水兵六干人。

  隆慶初年,因為都御史昊時來請求,留下四分之一,剩下的全部罷除遣散,并且裁掉中軍把總等官。

  后來,又命令分地段設置守衛(wèi),而責令上下南北互相呼應。

  又依從都御史宋儀望的意見,各軍都分別駐守長江岸邊,不能居住在城市。

  萬歷二十年,因倭寇入侵的警報,進言的人又請求設立京口總兵。

  南京兵部尚書衷貞吉等說已經(jīng)有了昊淞總兵,不應兩設。

  于是設立兵備使者,每剄春天汛期到,調(diào)遣備倭都督,統(tǒng)領(lǐng)衛(wèi)所水、陸軍奔赴鎮(zhèn)江。

  后七年,操江都御史耿定力上奏:“長江一千多里,長江上游排列五座軍營,三位兵備大臣;長江下游排列五座軍營,兩位兵備大臣。

  應當委任他們檢閱訓練,就以精銳與否作為兵備政績高低?!北可套h認為對。

  舊例,南北總哨官在適當?shù)牡胤轿逄煜鄷淮危瑢㈩I(lǐng)官也每月兩次到長江岸邊相約巡邏。

  此后大多不施行。

  崇禎年問,又讓功臣擔任操江都督,因懶惰成性,相約巡邏視察都成虛名,沒有實際作用了。

  衛(wèi)所之外,郡縣有招募服役的壯丁,邊郡有土兵。

  太祖平定江束,因循元代制度,設立管領(lǐng)民兵萬戶府。

  后來依從山西行都司的建言,讓邊境百姓自行備辦軍械,組織起來保衛(wèi)邊境。

  閩、浙被倭寇所苦,指揮方謙請求登記人丁多的當兵。

  不久因為禍患鄉(xiāng)里,下詔令閩、浙相互遷徙。

  當時已經(jīng)用民兵,然而并非招募。

  正統(tǒng)二年,開始招募,愿意為朝廷效力的那些未取得正式軍籍的軍人和服役的壯丁,陜西得到四千二百人。

  每人供給兩匹布,每月四斗糧。

  景泰初年,派使者分別招募直隸、山東、山西、河南的服役壯丁,調(diào)撥山西義勇軍守大同,而紫荊、倒馬兩關(guān),也用民兵防守,事情平息后罷除遣回。

  處化二年,因為邊防緊急,恢復兩關(guān)的民兵。

  敕令御史前去延安、慶陽挑選精壯之人編入軍隊,得到五千多人,稱作士兵。

  因為延綏巡撫盧祥說邊境人民驍勇果敢,可以訓練成兵,使其保護鄉(xiāng)里的妻子兒女,所以有這個命令。

  弘治七年,設立征集壯丁的法令。

  州、縣七八百里以上,每里征集兩人;五百里,每里征三人;三百里,每里征四人;百里以上,每里征五人。

  由主管官吏訓練,遇到緊急情況便調(diào)遣派發(fā),供給行軍糧食,而禁止役使占用放買的弊端。

  富民不愿意,就上交錢給官府,官府自行招募。

  有的稱為機兵,在巡檢司的稱為弓兵。

  后來因為越過邊境防冬并非好策略,大同巡撫劉宇請求免除輪番操練,征收錢糧輸入左風,而用威遠屯兵、舍人、未取得正式軍籍出軍人補充兵役。

  給事中熊偉也請求在附近衛(wèi)所編制招募民兵。

  都依從他們的意見。

  十四年,因為西北各邊招募的土兵,大多不足五千,便派使者攜帶銀兩二十萬和太仆寺的馬價銀四萬前往招募。

  指揮千戶、百戶以招兵多少為等級,得到升級,丟失官職的人得以恢復職務,就命令他統(tǒng)領(lǐng)所招募的兵。

  不久兵部議覆侍郎李孟旸請求充實軍隊的上疏,說:“全國衛(wèi)所官軍原來數(shù)額為二百七十多萬,因年久逃亡的緣故,曾選招募的壯丁三十多萬,又核實衛(wèi)所舍人、余丁八十八萵,西北各邊招募土兵大約敷萬。

  請按李孟旸的奏請,查得主管官員不操練壯丁、私自役使繁雜差派的人,按役使占用軍人定罪。”回復同意。

  正德年問,流寇擾亂山東,巡撫張鳳選拔民兵,命令自己買馬集中操練,百姓難以忍受其紛擾。

  兵部侍郎楊潭將此上奏。

  都御史寧呆招募的多是無賴之人,被御史張璇彈劾。

  嘉靖二十二年,增加州縣壯丁數(shù)額,大的一千人,次一等的六七百人,小的五百人。

  二十九年,京城新遭受侵犯,商議招募民兵,以二萬人為限。

  這年四月末,奔赴京城附近防御。

  后五年,兵部尚書楊博請求淘汰年老體弱的士兵,保留精銳的士兵,在地方的分發(fā)到各路作民兵,在京城的隸屬巡捕參將,逃跑了的不補充。

  皇帝因為虛占的人數(shù)多,消耗糧食沒有用處,派官員考核應罷免應遣還的上報。

  隆慶年間,張居正、陳以勤又請求登記京城郊區(qū)的民兵,說:“直隸八府的人多強悍,全部按戶登記,除去單獨一個男丁的和老弱的,父子三人登記一個兒子,兄弟三人登記一個弟弟,州和大縣可以得到一千六百人,小縣可以得到一千人。

  其中分為正兵、奇兵,登記姓名于軍籍,隸屬撫臣操練,每年不超過三個月,每月不超過三次,練完就讓他們回去務農(nóng),免除自身的徭役。

  每年除操練以外,不能另外調(diào)遣?!泵钣嘘P(guān)部門商議施行。

  然而自嘉靖以后,山東、河南民兵戍守薊門的,全都征收銀兩以補充招募。

  到萬歷初年,山東征收銀兩到五萬六千兩,貧民非常困窘。

  治河的工程,給事中張貞觀請求增招士兵,捍衛(wèi)淮、揚、徐、邳。

  鲞南強盜興起,給事中耿隨龍請求恢復壯丁的舊制度,專門追捕盜賊。

  播州動亂,工部侍郎趟可懷請求訓練土著之人,兵部于是說:“全國沒有兵的地方,不只是蜀。

  各省官軍、壯丁,都應免除老幼,換上健壯的軍士。

  軍隊操練屬于印官、操官,平民操練屬于正官、捕官,郡守、監(jiān)司不能牽制。

  設立軍營分成隊伍,憑此調(diào)遣?!毕群蠖忌套h施行。

  嘉靖末年,招募軍人籌措銀餉更緊急。

  南京職方郎中鄒維理陳述調(diào)遣招募的危害。

  山西參政徐九翰尤其竭力說民兵不可以調(diào)遣。

  崇禎時,中原盜患緊急,兵部尚書楊嗣昌商議命令州縣訓練土著居民成軍人。

  工部侍郎張慎言說到它的幾處不便利的地方,而御史米壽圖又說到它的害處有十條,說不如挑選訓練民兵,增加壯丁捕快,防御地方為好。

  后來楊嗣昌死,訓練土兵也沒有施行。

  鄉(xiāng)兵,是根據(jù)本地風土所擅長響應招募,調(diào)發(fā)輔佐軍隊應急的士兵。

  其中隸屬軍籍的稱浙兵,義蠱最多,處其次,臺、寧又其次,善于用狼筅,問或用分叉長槍。

  戚繼光設鴛鴦陣以擊破倭寇,到鎮(zhèn)守薊門時,最有名聲。

  叫川兵、叫遼兵,崇禎時期,多調(diào)他們剿減流寇。

  那些不隸屬軍籍的,在很多地方都有。

  河南嵩縣稱毛葫蘆,慣用短兵器,擅長爬山。

  而嵩和盧氏、靈寶、永寧都多礦兵,稱為角腦,又叫打手。

  山東有長竿手。

  徐州有箭手。

  井陘有螞螂手,善于扔石頭,速的可以達到一百步。

  閩漳、泉擅用鏢牌,尤其擅長水戰(zhàn)。

  泉州永春人善于搏斗的武藝。

  正統(tǒng)年問,有叫郭榮六的,攻破沙尤賊寇有功勞。

  商人鹽丁以私下販賣為業(yè),多強勁果敢。

  成化初年,河東鹽販千百人,自備火炮、強弩、車仗,混雜在官軍中追逐敵寇。

  而松江曹涇的鹽販,在嘉靖年問,追逐倭寇到島上,焚燒敵船。

  后來倭寇見到百姓家有鹺袋,就搖手告誡。

  粵東雜居著蠻蛋,慣用長牌、斫刀,而新會、東莞出生的超過一半。

  延綏、固原多邊塞外的土著居民,善于騎馬射箭,英宗命令挑選訓練以備秋天防御敵人入侵。

  大藤峽戰(zhàn)役,韓雍利用這些兵,摧毀了瑤、僮用牌刀的人。

  莊浪魯家軍,以前隸屬隨駕軍人之中,洪熙初年,命令土指揮率領(lǐng)。

  萬歷年問,部臣稱贊該軍驍勇強健,為敵軍所畏懼,應該鼓舞以備邊防調(diào)用。

  醛馬戶八百,曾經(jīng)自備馬騎器械奔赴殺敵,后來因為講和進貢而裁除。

  萬歷十九年,經(jīng)略鄭雒請求恢復舊例。

  又僧兵有少林、伏牛、五臺。

  倭寇作亂,少林僧人響應招募的有四十多人,作戰(zhàn)也大多獲勝。

  西南邊境有各土司兵。

  湖南永順、保靖兩個宣慰所轄,廑西東菌、那地、南丹、鹽堪等狼兵,四川酉陽、石硅秦氏、冉氏等司,出力最多。

  崇楨末年,邊境事務緊急,有關(guān)部門總是以調(diào)遣三個省的土司為長久的計策,其中利弊也總是各占一半。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