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名
曲骨 Qūgǔ,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尿胞(《備急千金要方》),回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屈骨(《備急千金要方》),屈骨端(《備急千金要方》)。曲骨指恥骨,此穴在恥骨聯(lián)合上緣,故名曲骨。
穴位經屬
屬任脈,是足厥陰肝經、任脈的交會穴。
定位與取法
定位:在下腹部,當前正中線上,恥骨聯(lián)合上緣的中點處。
取法:在下腹部,正中線上,從下腹部向下摸到一橫著走行的骨性標志上緣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布有髂腹下神經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主要有髂腹下神經的分支。
作用與主治
作用:通利小便、調經止痛
主治:小腹、泌尿及生殖系統(tǒng)等疾患:如小腹脹滿疼痛,疝氣,小便淋瀝,遺精,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痛經,小腹疼痛,帶下,遺尿,尿閉,赤白帶下,不孕,小便不利,癃閉,陰癢,少腹脹滿,水腫,癲疾,五臟虛弱,虛乏冷極,現代又用曲骨穴治療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睪丸炎,前列腺炎,陰囊濕疹,子宮內膜炎,宮頸糜爛,產后宮縮不全,子宮脫垂,膀胱炎,產后子宮收縮不全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下擴散,至外陰部。應注意針刺深度及方向,應在排尿后進行針刺。孕婦慎用。
灸法: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中指指腹揉按曲骨穴3~5分鐘,可治療和調理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等疾病。
穴位配伍
配歸來穴、三陰交穴治遺尿。
配三陰交穴、膀胱俞穴治膀胱炎。
配血海穴、風市穴治外陰濕癢。
配三陰交穴治產后暴厥。
配魚際穴治陰汗如水流。
配中極穴、肩井穴治難產,胞衣不下,宮縮無力,產門不開等。
配三陰交穴、中極穴、腎俞穴治小便不利。
配關元穴、歸來穴治陽痿、遺精。
配大敦穴治痛經。
配橫骨穴、氣沖穴治子宮脫垂。
配中極穴、三陰交穴、百會穴、印堂穴治遺尿。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任脈別絡,俠督脈、沖脈之會。
《針灸甲乙經》:膀胱脹者,曲骨主之。小便難,水脹滿,溺出少,胞轉,不得溺,曲骨主之。婦人下赤白沃,后陰中干痛,惡合陰陽,少腹膜堅,小便閉,曲骨主之。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治少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疒疝,少腹痛,婦人赤白帶下,惡合。
《針灸大成》:主失精,五臟虛弱,虛乏冷極,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疒疝,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
《針灸聚英》:卒死者,針一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馱出水,針補,尿屎出則活。余不可針。
《普濟方》:女子經不通,男子陰端寒沖心。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會陰、谷道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