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廛光分野,蓬闕盛規(guī)模。
碧壇清桂閾,丹洞肅松樞。
玉笈三山記,金箱五岳圖。
蒼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查詢
尋道觀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扶風晝屆離京浸遠
下一篇詩文:
秋日仙游觀贈道士(一作駱賓王詩)
譯文及注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所謂的道觀就是昌利觀,我所認識的張?zhí)鞄熅妥≡谶@里。
仙家道觀光照九州,蓬萊城闕規(guī)制天殊。
安靜的青石道壇桂樹門檻,莊重的丹紅洞府松木戶樞。
玉飾的書籍記載三山秘籍,金制的箱子盛裝五岳真圖。
蒼龍翔天不得匹乘,空望仙鄉(xiāng)云衢通途。
注釋
道觀(guàn):道教供奉神祖、仙人,進行宗教法式和修行的建筑。
張?zhí)鞄煟簴|漢張道陵曾在昌利山等諸山修道。張道陵,五斗米道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第一代天師。一說張?zhí)鞄熓钱敃r一位姓張的道教主持人。
芝廛(chán):道觀的美稱。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略亭皋,跨芝廛,苑太液,懷曾山?!鼻鍏栜酢妒挛锂惷洝肪矶撸骸啊渡教盟量肌罚骸モ?、蓬闕皆道士觀也。’”芝,一作“枝”。
分野:古天文說,天上星辰的位置與地面州國的位置相對應,星域之劃分稱分星,地面相對區(qū)域稱分野。此代指九州、天下。
蓬闕:原指蓬萊宮,神仙居住的地方。多用于借指道觀。
規(guī)模:規(guī)制、程式?!段簳さ匦沃旧稀罚骸爸挟嬀胖?,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蓋王者之規(guī)模也。”
碧壇:青石道壇,道教法事場所。
清:清靜,安靜。
桂閾(yù):桂木門檻。王勃《平臺密略贊·孝行》:“受訓椒殿,承輝桂閾?!遍?,一作“影”。
丹洞:仙洞。唐徐堅等《初學記·卷八·江南道》引南朝梁陶弘景《登真隱訣》:“赤城山下有丹洞?!背喑巧?,傳說中的仙境。
肅:莊重,嚴肅。
松樞:松木的門樞(樞軸)。
玉笈(jí):玉飾的書籍。《漢武帝內傳》:“上元夫人即命侍女……捧八色玉笈,鳳文之蘊以出六甲之文?!比剑簜髡f的海上三神山。西晉.王嘉《拾遺記.高辛》:“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br />金箱:金制的箱子。《漢武帝內傳》:“帝乃盛以黃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蔽逶溃旱澜涛逑缮剑瑬|岳廣乘山,南岳長離山,西岳麗農(nóng)山,北岳廣野山,中岳昆侖山?!稘h武帝內傳》:“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圖》也……太上道君下觀六合,瞻河海之長短,察丘岳之高卑……畫形秘于元臺……今以相與,當深奉慎?!?br />蒼虬:青色的龍。三國魏曹植《九詠》:“駟蒼虬兮翼轂,駕陵魚兮驂鯨。”得:一作“見”。
白云衢:猶白云鄉(xiāng),即仙鄉(xiāng)。語本《莊子·天地》:“乘彼白云,游于帝鄉(xiāng)?!贬?,空曠的云間,漢樂府古辭《艷歌》:“今日樂上樂,相從步云衢?!?nbsp;
所謂的道觀就是昌利觀,我所認識的張?zhí)鞄熅妥≡谶@里。
仙家道觀光照九州,蓬萊城闕規(guī)制天殊。
安靜的青石道壇桂樹門檻,莊重的丹紅洞府松木戶樞。
玉飾的書籍記載三山秘籍,金制的箱子盛裝五岳真圖。
蒼龍翔天不得匹乘,空望仙鄉(xiāng)云衢通途。
注釋
道觀(guàn):道教供奉神祖、仙人,進行宗教法式和修行的建筑。
張?zhí)鞄煟簴|漢張道陵曾在昌利山等諸山修道。張道陵,五斗米道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第一代天師。一說張?zhí)鞄熓钱敃r一位姓張的道教主持人。
芝廛(chán):道觀的美稱。南朝宋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略亭皋,跨芝廛,苑太液,懷曾山?!鼻鍏栜酢妒挛锂惷洝肪矶撸骸啊渡教盟量肌罚骸モ?、蓬闕皆道士觀也。’”芝,一作“枝”。
分野:古天文說,天上星辰的位置與地面州國的位置相對應,星域之劃分稱分星,地面相對區(qū)域稱分野。此代指九州、天下。
蓬闕:原指蓬萊宮,神仙居住的地方。多用于借指道觀。
規(guī)模:規(guī)制、程式?!段簳さ匦沃旧稀罚骸爸挟嬀胖?,外薄四海,析其物土,制其疆域,此蓋王者之規(guī)模也。”
碧壇:青石道壇,道教法事場所。
清:清靜,安靜。
桂閾(yù):桂木門檻。王勃《平臺密略贊·孝行》:“受訓椒殿,承輝桂閾?!遍?,一作“影”。
丹洞:仙洞。唐徐堅等《初學記·卷八·江南道》引南朝梁陶弘景《登真隱訣》:“赤城山下有丹洞?!背喑巧?,傳說中的仙境。
肅:莊重,嚴肅。
松樞:松木的門樞(樞軸)。
玉笈(jí):玉飾的書籍。《漢武帝內傳》:“上元夫人即命侍女……捧八色玉笈,鳳文之蘊以出六甲之文?!比剑簜髡f的海上三神山。西晉.王嘉《拾遺記.高辛》:“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br />金箱:金制的箱子。《漢武帝內傳》:“帝乃盛以黃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蔽逶溃旱澜涛逑缮剑瑬|岳廣乘山,南岳長離山,西岳麗農(nóng)山,北岳廣野山,中岳昆侖山?!稘h武帝內傳》:“王母出以示之曰:‘此《五岳真形圖》也……太上道君下觀六合,瞻河海之長短,察丘岳之高卑……畫形秘于元臺……今以相與,當深奉慎?!?br />蒼虬:青色的龍。三國魏曹植《九詠》:“駟蒼虬兮翼轂,駕陵魚兮驂鯨。”得:一作“見”。
白云衢:猶白云鄉(xiāng),即仙鄉(xiāng)。語本《莊子·天地》:“乘彼白云,游于帝鄉(xiāng)?!贬?,空曠的云間,漢樂府古辭《艷歌》:“今日樂上樂,相從步云衢?!?nbsp;
參考資料:
1、趙立剛.歷代名道傳.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63
2、倪木興 選注.初唐四杰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18-19
創(chuàng)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詩應當作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夏秋時,當時王勃游蜀地,在金堂(今四川省成都市金堂縣)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詩描寫了興盛時期昌利觀周圍的事物及環(huán)境,詩人眼中的道觀并非全是夢幻的仙境,也具有人界富貴階級意識及積極向上精神,然而詩人眼中的道觀并非全是人間的俗物,也有仙界的超凡自然意識及靜穆無為精神。
詩序“其觀即昌利觀,張?zhí)鞄熅右病保w現(xiàn)了時昌利觀在初唐時是非常興盛的。而同處唐代的薛能的《過昌利觀有懷》(“萬仞云峰八石泉,李君仙后更誰仙。我來駐馬人何問,老柏無多不種田”)卻寫的是一派蒼涼。李君就是李白。李白晚年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后的中唐,昌利觀已經(jīng)衰敗。而薛能選擇昌利觀,來感懷家和社會的命運,可以推測王勃時期的昌利觀不僅興盛,可能還是當時的道教圣地或者是具有政治氣息的道教中心,表明了年輕的王勃到當時這個頂級的道觀求仙問道,心態(tài)不僅僅靜穆,也是積極向上的。
詩中首聯(lián)與王維的“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終南山》)大體是一樣的意思。王勃寫的是山野上光影勾勒出的靜態(tài)的分割線。而王維詩寫得更具云霓動感和朦朧美??吹饺绱嗣黠@的陰晴分界,詩人必定登上了山頂,暗托尋找時間之久和尋找的決心。終于,不負有心,找到了極具規(guī)模的宛若仙境的道觀。頷聯(lián)是互文。色彩上,清幽的“碧”對榮盛的“丹”;形態(tài)上,外放寂靜的壇對深幽自然洞;“清”“肅”二字合意,運用倒裝句式,形容詞提前,強調道觀特點?!八伞薄肮稹睂倜荆伴摗薄皹小焙现刚麄€道觀的建筑。碧綠和丹紅的色彩不僅僅符合道教清肅自然的精神,而且可見時代的富貴繁榮?!肮痖摗薄八蓸小币灿虚T第等級的意思。頸聯(lián)也是互文,與“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漢江臨泛》)異曲同工。“記”“圖”同義,指讓人掛念敬慕。三山是是仙界傳說,五岳則是人間實有。三山五岳,泛指名勝,有權威意識;泛指海內,由仙至人,由帝王至百姓。玉芨是仙草,金相則存在世俗感。故玉芨對三山,金箱對五岳。詩人將整個仙界人界各個姿態(tài)勾勒出來。尾聯(lián)表現(xiàn)出一種欲成仙而不得的無奈情緒。詩中的道教仙家思想,既是李唐王朝以老子為先祖、尊奉道教的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也是王勃失意于官場之后消極情緒的自然流露。
此詩主要表達了作者對道教的向往之情,也流露了作者失意于官場之后消極情緒。
詩序“其觀即昌利觀,張?zhí)鞄熅右病保w現(xiàn)了時昌利觀在初唐時是非常興盛的。而同處唐代的薛能的《過昌利觀有懷》(“萬仞云峰八石泉,李君仙后更誰仙。我來駐馬人何問,老柏無多不種田”)卻寫的是一派蒼涼。李君就是李白。李白晚年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后的中唐,昌利觀已經(jīng)衰敗。而薛能選擇昌利觀,來感懷家和社會的命運,可以推測王勃時期的昌利觀不僅興盛,可能還是當時的道教圣地或者是具有政治氣息的道教中心,表明了年輕的王勃到當時這個頂級的道觀求仙問道,心態(tài)不僅僅靜穆,也是積極向上的。
詩中首聯(lián)與王維的“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終南山》)大體是一樣的意思。王勃寫的是山野上光影勾勒出的靜態(tài)的分割線。而王維詩寫得更具云霓動感和朦朧美??吹饺绱嗣黠@的陰晴分界,詩人必定登上了山頂,暗托尋找時間之久和尋找的決心。終于,不負有心,找到了極具規(guī)模的宛若仙境的道觀。頷聯(lián)是互文。色彩上,清幽的“碧”對榮盛的“丹”;形態(tài)上,外放寂靜的壇對深幽自然洞;“清”“肅”二字合意,運用倒裝句式,形容詞提前,強調道觀特點?!八伞薄肮稹睂倜荆伴摗薄皹小焙现刚麄€道觀的建筑。碧綠和丹紅的色彩不僅僅符合道教清肅自然的精神,而且可見時代的富貴繁榮?!肮痖摗薄八蓸小币灿虚T第等級的意思。頸聯(lián)也是互文,與“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漢江臨泛》)異曲同工。“記”“圖”同義,指讓人掛念敬慕。三山是是仙界傳說,五岳則是人間實有。三山五岳,泛指名勝,有權威意識;泛指海內,由仙至人,由帝王至百姓。玉芨是仙草,金相則存在世俗感。故玉芨對三山,金箱對五岳。詩人將整個仙界人界各個姿態(tài)勾勒出來。尾聯(lián)表現(xiàn)出一種欲成仙而不得的無奈情緒。詩中的道教仙家思想,既是李唐王朝以老子為先祖、尊奉道教的社會現(xiàn)實的反映,也是王勃失意于官場之后消極情緒的自然流露。
此詩主要表達了作者對道教的向往之情,也流露了作者失意于官場之后消極情緒。
參考資料:
1、王明.王勃《尋道觀》詩注解和賞析.北京大學學報,2004(05):21 詩文作者

王勃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杰”。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jù)《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后,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猜你喜歡
最新更新
分享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