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裉怠 毒址健罚 ≈我磺刑碉嫗椴?,咳嗽脹滿,嘔吐惡心,頭眩心悸。
(脾虛不能健運(yùn),則生痰飲。稠者為痰,稀者為飲,水濕其本也。得火則結(jié)為痰,隨氣升降。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頭則眩,在心則悸,在背則冷,在脅則脹,其變不可勝窮也。)
半夏(姜制,二錢)??陳皮(去白)??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
加姜煎。
(姜能制半夏之毒。陳皮、半夏,貴其陳久,則無燥散之患,故名二陳。)
治痰通用二陳。風(fēng)痰加南星、白附、皂角、竹瀝;寒痰加半夏、姜汁;火痰加石膏、青黛;濕痰加蒼術(shù)、白術(shù);燥痰加栝樓、杏仁;食痰加山楂、麥芽、神曲;老痰加枳實(shí)、海石、芒硝;氣痰加香附、枳殼;脅痰在皮里膜外,加白芥子;四肢痰加竹瀝。
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半夏辛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故以橘紅利氣;痰由濕生,濕去則痰消,故以茯苓滲濕為臣。中不和則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補(bǔ)土為佐也。
?。ń?jīng)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貝母、栝樓。)
?。▍曲Q皋曰:渴而喜飲水者易之,渴而不能飲水者,雖渴猶宜半夏也。此濕為本,熱為標(biāo),濕極而兼勝己之化,非真象也。)
?。ò矗贺惸负疂欀鞣渭以锾?,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雖俱化痰,而寒溫燥潤各異。脫或誤施,貽害匪淺,用者宜審之。有血不足,陰火上逆,肺家受傷,肅清之令不得下行,由是津液渾濁,生痰不生血者,名燥痰,當(dāng)用潤劑,如地黃、門冬、枸杞之類,滋陰降火,而痰自清。若投二陳,立見危殆。有痰飲流入四肢,肩背竣痛,手足疲軟,誤以為風(fēng),則非其治,宜導(dǎo)痰湯,加木香、姜黃。大凡痰飲變生諸證,當(dāng)以治飲為先,飲消則諸證自愈,如頭風(fēng)眉棱骨痛,投以風(fēng)藥不效,投以痰藥見功。又如眼赤羞明,與之涼藥不瘳,畀以痰劑獲愈。凡此之類,不一而足。有人坐處吐痰滿地,不甚稠粘,只是沫多,此氣虛不能攝涎,不可用利藥,宜六君子加益智仁一錢以攝之。)
本方加人參、白術(shù),名“六君子湯”。治氣虛有痰。
本方去茯苓、甘草,名“陳皮半夏湯”。再加桔梗,名“桔梗半夏湯”。
本方去陳皮、甘草,名“半夏茯苓湯”,再加生姜,名“小半夏加茯苓湯”。(《金匱》。)并治水氣嘔惡。
本方加黃芩,名“茯苓半夏湯”。(《宣明》。)治熱痰。
本方加黃連、梔子、生姜,名“二陳加梔連生姜湯”。治膈上熱痰,令人嘔吐。去生姜,治嘈雜。
本方加砂仁、枳殼,名“砂枳二陳湯”。行痰利氣。
本方加膽星、枳實(shí),名“導(dǎo)痰湯”。治頑痰膠固,非二陳所能除者,(加膽星以助半夏,加枳實(shí)以成沖墻倒壁之功。)再加菖蒲治驚悸健忘,怔忡不寐。導(dǎo)痰湯加木香、香附,名“順氣導(dǎo)痰湯”。治痰結(jié)胸滿,喘咳上氣。
本方加枳實(shí)、栝樓、菔子、山楂、神曲,治食積痰嗽發(fā)熱。
本方加蒼術(shù)、枳殼、片子姜黃,名“加味二陳湯”。(仁齋。)治痰攻眼腫,并酒家手臂重痛麻木。
本方除甘草,加干姜,姜汁糊丸,名“溫中化痰丸”。(《寶鑒》。)治胸膈寒痰不快。
本方除茯苓、甘草,加黃連,曲糊丸,姜湯下,名“三圣丸”。治痰火嘈雜,心懸如饑。
單用陳皮、生姜,名“橘皮湯”。(《金匱》。)治干嘔噦及手足厥者。
單用半夏、姜汁,名“生姜半夏湯”。(《金匱》。)治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然無奈者。
本方半夏醋煮,除陳皮,姜汁丸,名“消暑丸”。(見《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