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耳和陳余是一對好友,稱之為斷頭交也不為過,但是好好的一對朋友最后竟然拔劍相向,互相仇殺,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亂世之中,很多人的思想都在改變,有的人這一刻還是己方陣營的人,下一刻就可能殺了你到地方陣營去討要好處,這就是人心的奸詐之處。試問如果有一把刀架在你脖子上問你要性命還是要朋友,有哪幾人能夠不害怕那鋒利的刀刃呢?
張耳是魏國人,在魏國很出名。他年輕的時候就是魏國公子無忌的賓客,也就是門客、謀士。張耳的能力大家都很贊賞,他能夠接受二嫁的妻子,得到妻子父親的幫助,招攬很多的門客,成為自己的謀士,為將來的大事謀劃。但是張耳沒有生在一個好的時代,若是一個和平的時代,張耳一定是一位能臣,盡心盡力為朝廷做事,踏踏實(shí)實(shí)做人??墒撬趤y世,戰(zhàn)國時期本就混戰(zhàn)不堪,秦國的強(qiáng)大遠(yuǎn)超過魏國,終于魏國還是沒能抵御住秦軍的鐵蹄,成為了亡國之國。陳余和張耳一樣也是魏國人,他仰慕儒學(xué),到各地去求學(xué),陳余的妻子也是一位富貴人家,不過他并沒有像張耳一樣利用岳丈的錢來支持政治。
秦朝時候,秦始皇一直都很擔(dān)心殘存的六國余孽卷土重來,下令捉捕那些在本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人。張耳在魏國是很出名的,于是秦始皇就懸賞千金捉拿張耳,懸賞五百金捉拿陳余。張耳和陳余兩人在魏國出仕時就是好友,他們一起逃跑到陳地,隱姓埋名,靜靜等待時機(jī)。
聽說了陳勝吳廣起義,終于有人敢站出來反抗秦朝的政治了,張耳和陳余兩人抱著復(fù)國的大計投奔到了陳勝身邊。張耳和陳余兩人在義軍中的一名主要將領(lǐng)武臣的身邊任職,隨著陳勝稱王,武臣也稱王了。當(dāng)初陳勝準(zhǔn)備自己稱王,他就問張耳和陳余問過意見,當(dāng)時張耳的意見是反對的,他認(rèn)為應(yīng)該立六國后人為王,這樣起義才能長久,才會得到更多的支持。秦朝無道,壓迫百姓,當(dāng)初陳勝就是因?yàn)槭艿角爻膲浩炔牌鹆x的,老百姓都以為你陳勝是為他們而斗爭的人,六國的百姓們也都習(xí)慣了自己原來的國家。此時陳勝若是稱王,大家就會認(rèn)為你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去攻打秦朝的,這樣一來說不定會失去很大一批追隨者。而且如今陳勝是最大的領(lǐng)導(dǎo)者,將來戰(zhàn)勝了秦二世,秦朝滅亡,這些六國的諸侯王都會感謝您,到時候您就可以坐擁天下成為帝王,號召諸侯。可是陳勝眼光短淺看不到長遠(yuǎn)只想著現(xiàn)在眼前的利益,他還是稱王了。
有史學(xué)家就評論過這種現(xiàn)象,陳勝的那一批起義人士當(dāng)初沒有立六國的后人為王,而是自己稱王,結(jié)果就失敗了,可是在陳勝失敗以后,從他的軍隊中走出來的一些較大的軍事頭目卻紛紛立了六國后人為王,這就值得推敲了。陳勝為了一己私利,不愿意封六國后人為王,而是自己成為王,然后轉(zhuǎn)唄號召天下,誰知大家最后都不聽從他的號召,起義軍被盡數(shù)消滅。張耳和陳余跟著武臣在趙國稱王了,張耳是趙國的丞相,陳余是趙國的大將軍。本來這樣下去也沒什么,但是秦軍章邯攻打趙王的時候,他們一行人被困在了巨鹿城,張耳休書一封,請求陳余出兵救援。陳余率領(lǐng)五萬大軍就在巨鹿城附近,但是他拒絕出兵。張耳本就因此對陳余感到失望,更何況脫險之后聽聞趙國的另外兩員大將竟然死了,張耳懷疑是陳余將二人殺死然后怪罪到秦軍身上,陳余沒有說話,只是交出了自己的兵符,表示自己不愿意做趙國的將軍了。
后來項(xiàng)羽分封天下的時候感念張耳為滅亡秦朝有很大的功勞,于是封張耳為常山王,陳余不服,因?yàn)樗环鉃榱撕顮?,比張耳要低一個等級。陳余不服就找來幫手齊王,打敗了張耳,最后張耳投靠了劉邦,還和韓信一起殺了陳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