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金庸在《明報》報社做老板時和下屬的交流方式竟是用紙條遞字的。據(jù)說他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口舌木訥,不善言語。這不免令人大吃一驚。想不到大名鼎鼎的金庸先生竟是這樣的。無人不知,他的武俠小說飲譽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說,我想,這是中國歷代歷朝任何一個文人都無法做到的事情。
可以肯定,古往今來的許多杰作都是在這種幸運的缺陷中產(chǎn)生的。先秦時期名震一時的韓非,作過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但他卻是一個口齒不清、嚴重口吃的人。當(dāng)代先銳評論家,有北大怪才之稱的余杰,就自稱是一個口吃的人??煽催^他的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的文章深刻、淵博、流暢,絕對想像不出是一個口吃的人做的。賈平凹也是個不善言語的人。有一次著名作家莫言來西安,他到火車站去迎接。他不大會說話,就豎著一副牌子,寫著莫言二字,外人還以為他在扮酷呢。
記得一位哲人說過: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的蘋果,都是有缺陷的。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愛他的芬芳。這是一個很美麗的比喻,它很自然,很輕松地說明世間一個無可避免的事實:缺陷是存在于每個人身上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所以,缺陷并不可怕,看你怎樣對待它罷了。有的人在自身的缺陷中自嘆自怨,自暴自棄,最后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就把缺陷當(dāng)成是上帝對自己的特殊鐘愛,奮發(fā)向上,終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