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逆耳良言
nì ěr liáng yán
bitter truth
“逆耳良言”的成語拼音為:nì ěr liáng yán,注音:ㄋㄧˋ ㄦˇ ㄌㄧㄤˊ ㄧㄢˊ,詞性:作主語、賓語、定語;用于勸說等,年代:古代成語,出處:《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基本解釋:雖然使人聽起來感到刺耳,但卻是有益的好話。逆:抵觸,不順從。,例句:你不妨耐心地聽一聽~,也許這對于你是有好處的。
拼音 | nì ěr liáng yán |
注音 | ㄋㄧˋ ㄦˇ ㄌㄧㄤˊ ㄧㄢˊ |
詞性 | 作主語、賓語、定語;用于勸說等 |
英文 | bitter truth |
年代 | 古代成語 |
解釋 | 雖然使人聽起來感到刺耳,但卻是有益的好話。逆:抵觸,不順從。 |
出處 | 《史記·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td> |
例句 | 你不妨耐心地聽一聽~,也許這對于你是有好處的。 |
補(bǔ)充糾錯
以"言"字結(jié)尾的成語接龍(順接)
補(bǔ)充糾錯
- 言氣卑弱:說話的態(tài)度謙虛溫順。
- 言必信,行必果:信:守信用;果:果斷,堅決。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
- 言必有據(jù):言:說話;據(jù):依據(jù)。說話一定要有根據(jù)。
- 言必有物:指言論或文章內(nèi)容充實。
- 言必有中: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 言不達(dá)意:說的話不能準(zhǔn)確地表達(dá)思想內(nèi)容。亦作“言不逮意”。
- 言不逮意:說的話不能準(zhǔn)確地表達(dá)思想內(nèi)容。同“言不達(dá)意”。
- 言不二價:貨物的價錢說一不二。同“言無二價”。
- 言不顧行:說話與行事不相符合。
- 言不及行:指言行不一。
- 言不及義:及:涉及;義:正經(jīng)的道理。指凈說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jīng)的。
- 言不盡意:情意曲折深遠(yuǎn),言語難以全部表達(dá)。常用于書信末尾,表示說的話沒能把意思都表達(dá)出來。
- 言不由中:指心口不一致。同“言不由衷”。
- 言不由衷:由:從;衷:內(nèi)心。話不是打心眼里說出來的,即說的不是真心話。指心口不一致。
- 言出法隨:言: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話一說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經(jīng)公布就嚴(yán)格執(zhí)行,如有違犯就依法處理。
- 言出禍從:話一出口,禍患隨之而來。
- 言出禍隨:話一出口,禍患隨之而來。同“言出禍從”。
- 言傳身教:言傳:用言語講解、傳授;身教:以行動示范。既用言語來教導(dǎo),又用行動來示范。指行動起模范作用。
- 言從計納:講的話、出的主意,都聽從采納。
- 言從計聽: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聽計從”。
- 言從計行: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行計從”。
- 言顛語倒:說話顛三倒四。
- 言多必失:話說多了一定有失誤。
- 言多傷行: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
- 言多傷幸: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同“言多傷行”。
- 言多傷倖: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同“言多傷行”。
- 言而不信:說話不講信用。
- 言而無文,行之不遠(yuǎn):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yuǎn)。同“言之無文,行之不遠(yuǎn)”。
- 言而無信:說話不算數(shù),沒有信用。
- 言而有信: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 言發(fā)禍隨:話一出口,禍患隨之而來。同“言出禍從”。
- 言方行圓:指言論正直而行為圓滑。
- 言芳行潔:指言行高潔。
- 言高語低:說話不知輕重,沒有分寸。
- 言寡尤,行寡悔:指說話做事很少犯錯誤。
- 言歸和好:指彼此重新和好。同“言歸于好”。
- 言歸于好:言:句首助詞,無義。指彼此重新和好。
- 言歸正傳:正傳:正題或本題。指話頭轉(zhuǎn)回到正題上來。舊小說中常用的套語。
- 言過其實:實:實際。原指言語浮夸,超過實際才能。后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
- 言和意順:言語和順,情意相諧。
- 言簡義豐:語言簡練,含意豐富。
- 言簡意該:形容說話寫文章簡明扼要。同“言簡意賅”。
- 言簡意賅:賅:完備。話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說話寫文章簡明扼要。
- 言簡意少:簡:簡練。語言簡潔,內(nèi)容貧乏。
- 言簡意深:言辭簡練,含意深刻。
- 言近意遠(yuǎn):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yuǎn)。同“言近旨遠(yuǎn)”。
- 言近旨遠(yuǎn):旨:意思。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yuǎn)。
- 言近指遠(yuǎn):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yuǎn)。同“言近旨遠(yuǎn)”。
- 言來語去:指談笑時你一言我一語,彼此應(yīng)對。
- 言類懸河:形容能言善辯,說話滔滔不絕。
- 言論風(fēng)生:形容言談議論時興致很高,氣氛活躍。
- 言清行濁:清:清高;濁:渾濁,指低下。說的是清白好話,十的是污濁壞事。形容人言行不一。
- 言人人殊:殊:不同。說的話個個不同。指各人有各人的意見。
- 言若懸河:形容能言善辯,說話滔滔不絕。同“言類懸河”。
- 言三語四:言、語:說、講。形容人多嘴雜,議論紛紛。
- 言十妄九:形容說話虛妄不實。
- 言是人非:指言論無可非議,但為人不可取。
- 言談舉止:人的言語、舉動、行為。
-
言談林藪:林藪:人或物聚集的地方。指關(guān)于談?wù)摰娜恕?/span>
- 言提其耳:揪著他耳朵。指懇切地教誨。言,助詞。
- 言聽計從:聽:聽從。什么話都聽從,什么主意都采納。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
- 言聽計行: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聽計從”。
- 言聽計用:形容對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聽計從”。
- 言聽謀決:指說的話聽從照辦,出的主意決定實行。
- 言聽事行:指說話能聽從,事情能執(zhí)行。
- 言聽行從:指說話、做事有人聽從。形容威望很高。
- 言外之味:語言中含而不露的深長意味。
- 言外之意:指有這個意思,但沒有在話里明說出來。
- 言為心聲:言語是思想的反映,從一個人的話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 言文行遠(yuǎn):言辭有文采,才能傳播遠(yuǎn)方或影響后世。
- 言無不盡:把內(nèi)心的話說盡,毫不保留。
- 言無二價:貨物的價錢說一不二。
- 言無倫次:語言雜亂無章。
- 言笑不茍:不隨便談笑。形容態(tài)度嚴(yán)肅莊重。同“不茍言笑”。
- 言笑晏晏:說說笑笑,和柔溫順。
- 言笑自如:談笑如常,十分鎮(zhèn)定。
- 言笑自若:談笑如常,十分鎮(zhèn)定。
- 言信行果: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 言行抱一:猶言言行一致。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
- 言行不貳:猶言言行一致。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
- 言行不符:說的和做的不相符合。
- 言行不一: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 言行計從:說的話出的主意都采納照辦。形容深被信任。
- 言行若一: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指人表里如一。
- 言行相悖:說話和行動不一致,互相矛盾。
- 言行相符:說的和做的相符合。
- 言行相副:說的和做的相符合。同“言行相符”。
- 言行相顧:指言行不互相矛盾。
- 言行相詭:詭:違反,違背。說的和做的相違背。指言行不一。
- 言行信果:說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辦到。同“言必信,行必果”。
- 言行一致: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
- 言揚(yáng)行舉:根據(jù)德行和名聲來選擇人才。
- 言猶在耳:猶:還。說的話還在耳邊。比喻說的話還清楚地記得。
- 言有盡而意無窮:指詩文含義深刻,令人品味不盡。
- 言與心違:言語與心意相違背。
- 言語道斷:原為佛家語,指意義深奧微妙,無法用言辭表達(dá)。后指不能通過交談、談判的方法解決問題。
- 言語路絕:猶言言語道斷。指不能通過交談、談判的方法解決問題。
- 言語妙天下:形容言語非常精妙。
- 言約旨遠(yuǎn):言辭簡練,含意深遠(yuǎn)。
- 言者不知:指多言多語的人缺乏智能。
- 言者弗知:指多言多語的人缺乏智能。同“言者不知”。
- 言者諄諄,聽者藐藐:諄諄:教誨不倦的樣子;藐藐:疏遠(yuǎn)的樣子。說的人很誠懇,聽的人卻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費口舌。
- 言之不文,行之不遠(yuǎn):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yuǎn)。同“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uǎn)”。
- 言之不預(yù):沒有預(yù)先說明。
- 言之成理:之:代詞,指所說的話。話說得有一定道理。
- 言之過甚:話說得太過頭了。
-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uǎn):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yuǎn)。
- 言之無文,行之不遠(yuǎn):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yuǎn)。亦作“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uǎn)”、“言之不文,行之不遠(yuǎn)”。
- 言之無物:指文章或言論空空洞洞,沒有實際內(nèi)容。
- 言之有故:所說的話有根據(jù)。同“言之成理”。
- 言之有禮:說的話有道理。
- 言之有理:說的話有道理。
- 言之有物:物:內(nèi)容。文章或講話有具體內(nèi)容。
- 言之有序:說話和寫文章很有條理。
- 言之鑿鑿:鑿鑿:確實。形容說得非常確實。
- 言之諄諄,聽之藐藐:說的人很誠懇,聽的人卻不放在心上。
- 言中事隱:指言語雖然委曲卻中正不偏,論事雖然放縱卻隱藏著精深的道理。
- 言重九鼎:形容說話有分量,比較比來九鼎也不算重。
以"逆"字結(jié)尾的成語接龍(逆接)
補(bǔ)充糾錯
- 逆阪走丸:比喻事情難于辦到。同“逆坂走丸”。
- 逆坂走丸:逆著斜坡滾丸。比喻事情難于辦到。
- 逆臣賊子:逆臣:叛亂之臣;賊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 逆道亂常:指違背道德綱常。
- 逆耳利行:猶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謂忠誠正直的話雖然不順耳,但有益于行為。
- 逆耳良言:雖然使人聽起來感到刺耳,但卻是有益的好話。逆:抵觸,不順從。
- 逆耳之言:聽起來不舒服的話(多指尖銳、中肯的勸告或批評)。
- 逆風(fēng)惡浪:比喻險惡的形勢。
- 逆來順受:指對惡劣的環(huán)境或無禮的待遇采取順從和忍受的態(tài)度。
- 逆取順守:逆:背叛;順:合理。背叛國君奪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國家。
- 逆施倒行: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現(xiàn)多指所作所為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愿。同“逆行倒施”。
- 逆水行舟:逆著水流的方向行船。比喻不努力就要后退。
- 逆天暴物:違反天意,殘害萬物。
- 逆天犯順:背逆天意正道。
- 逆天違理:指違背天道常理。亦作“逆理違天”。
- 逆天違眾:指違背天理人情。
- 逆行倒施:猶言倒行逆施。原指做事違反常理,不擇手段?,F(xiàn)多指所作所為違背時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 逆子賊臣: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
大家都在查
分享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