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朝歷代都城
歡迎來到中國歷朝歷代都城列表頁面。在這里,您可以探索從古至今的各個朝代及其首都城市的歷史。每個朝代的都城不僅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還反映了當(dāng)時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通過我們的表格,您可以方便地查看各朝代的起止時間、都城名稱以及相關(guān)背景信息,深入了解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無論您是歷史愛好者、學(xué)生還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朋友,這里都將為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氏族/朝代/國號 | 首都 | 年代 | |
---|---|---|---|
女媧氏(三皇) | 女媧 | ||
有巢氏(三皇) | 有巢 | ||
燧人氏(三皇) | 商(相傳今河南省商丘市) | 燧人 | |
祝融氏(三皇) | 祝融 | ||
伏羲氏(三皇) | 陳(相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 | 伏羲(相傳約前2852年—約前2737年) | |
神農(nóng)氏(三皇五帝) | 魯(相傳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 | 神農(nóng)(相傳約前2737年—約前2699年) | |
有熊(相傳今河南省鄭州市) | 炎帝(相傳約前2737年—約前2699年) | ||
有熊氏(三皇五帝) | 軒轅(相傳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 | 黃帝(相傳約前2699年—約前2588年) | |
庖羲氏(五帝) | 宛丘(相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 | 太昊 | |
窮桑氏(五帝) | 窮桑(相傳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北) | 少昊(相傳約前2587年—約前2491年) | |
共工氏(三皇) | 共工 | ||
高陽氏(五帝) | 高陽(相傳今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龐口鎮(zhèn)舊城村北) | 帝顓頊(相傳約前2490年—約前25世紀) | |
帝丘(相傳今河南省濮陽市) | 帝顓頊(相傳約前25世紀—約前2413年) | ||
高辛氏(五帝) | 亳(相傳今河南省商丘市) | 帝嚳(相傳約前2412年—約前24世紀) | |
亳(相傳今河南省商丘市) | 帝嚳(相傳約前24世紀—約前2343年) | ||
青陽氏(五帝) | 清化(相傳今河南省焦作市博愛縣東) | 帝摯(相傳約前2343年—約前2333年) | |
陶唐氏(五帝) | 平陽(相傳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 | 堯(相傳約前2333年—約前2234年) | |
有虞氏(五帝) | 蒲坂(相傳今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 | 舜(相傳約前2233年—約前2184年) | |
夏朝 | 先夏 | 大夏(相傳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 | ?—鯀 |
崇(相傳今河南省洛陽市嵩縣) | 鯀 | ||
陽城(相傳今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鎮(zhèn)) | 禹 | ||
陽翟(相傳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市) | 禹—太康 | ||
有窮氏 | 夏邑(相傳今河南省商丘市) 窮石(相傳今河南省洛陽市南) | 羿(有窮氏政權(quán)) 羿、寒浞 ?。ㄓ懈F氏、伯明氏政權(quán)) | |
有易氏 | 有易(相傳今河北省易水流域) | 有易(有易氏、易陽國) | |
斟(一說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29公里處芝田鎮(zhèn)稍柴村, 一說今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qū)東18公里處) |
太康、中康 | ||
帝丘(相傳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南) | 相、少康 | ||
原(一說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北2公里廟街原城) | 杼 | ||
老丘(相傳今河南省開封市開封縣陳留鎮(zhèn)) | 杼—扃 | ||
西河(一說今河南省安陽市東南) | 廑—發(fā) | ||
斟(一說今河南省鄭州市舊鞏縣西南29公里處, 一說今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qū)東18公里處) |
桀 | ||
“河南”(當(dāng)今位置不明, 一說今河南省洛陽市老城區(qū)東18公里處) |
桀 | ||
商朝 | 先商 | 亳(今河南省商丘市) | 契 |
商(今河南省商丘市) | 昭明 | ||
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 相土 | ||
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 相土 | ||
鄴(今河南省安陽市) | 上甲 | ||
殷(今河南省安陽市) | 王亥 | ||
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 “殷侯” | ||
早商 | 亳(今河南省商丘市) | 大乙湯—大戊密(約前1600年-前1422年) | |
囂(今河南省鄭州市商城遺址) | 中丁莊、卜壬發(fā)(仲丁元年,約前1421年-前1386年) | ||
相(一說今河南省安陽市內(nèi)黃縣東南) | 戔甲整(河亶甲元年,約前1385年-前1377年) | ||
西亳(今河南省洛陽市) | 且乙滕—且丁新(約前1376年-前1328年) | ||
西亳(今河南省洛陽市) | 且乙滕—且丁新(約前1376年-前1328年) | ||
奄(今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 | 南庚更、象甲和(約前1327年-前1315年) | ||
晚商 | 殷(今河南省安陽市) | 般庚旬—帝辛受(約前1314年-前1046年) | |
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朝歌鎮(zhèn)) | 帝辛受(約前1046年) | ||
周朝 | 先周 | 邰城(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 | 棄-不窋 |
戎狄(今甘肅省慶陽市) | 不窋-公劉 | ||
北豳(今甘肅省慶陽市) | 公劉 | ||
豳(今陜西省咸陽市彬縣) | 公劉-周太王 | ||
岐周(今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扶風(fēng)縣周原) | 周太王-周文王 | ||
豐京(都城、西政治中心,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處,咸陽市秦都區(qū)釣臺街道) | 周文王-約前1046年 | ||
西周 | 鎬京/宗周(都城、政治中心,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處,咸陽市秦都區(qū)釣臺街道) | 約前1046年-前771年 | |
成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qū)) | 約前1046年-前771年 | ||
鄭(今陜西省渭南市華縣) | 周穆王 | ||
犬丘(今陜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槐里城) | 周懿王 | ||
東周 | 成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qū)) | 前770年-前367年 | |
洛(西周國都城,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qū)) | 前367年-前256年 | ||
鞏(東周國都城,今河南省鞏義市西南) | 前367年-前249年 | ||
秦朝 | 西垂(今甘肅省一帶) | ?-非子 | |
秦邑(今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與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一帶) | 非子-前822年 | ||
犬丘(今甘肅省隴南市禮縣) | 前822年-前776年 | ||
汧邑(一說今陜西省寶雞市隴縣磨兒塬村西) | 前776年-前762年 | ||
汧渭之會(今陜西省寶雞市眉縣) | 前762年-前714年 | ||
平陽(今陜西省寶雞市) | 前714年-前677年 | ||
雍城(今陜西省鳳翔縣東南) | 前677年-前383年 | ||
櫟陽(今陜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 | 前383年-前350年 | ||
咸陽(今陜西省咸陽市東北) | 前350年-前207年 | ||
漢朝 | 西漢 | 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 | 前202年 前202年-8年 |
新 | 常安(即長安) | 8年-23年農(nóng)歷二月 | |
玄漢 | 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 | 23年農(nóng)歷二月-23年農(nóng)歷十月 | |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 23年農(nóng)歷十月-24年 | ||
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 | 24年-25年農(nóng)歷十月 | ||
赤眉漢 | 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 | 25年農(nóng)歷十月-27年 | |
東漢 |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 26年-190年 | |
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 | 191年-195年 | ||
許都(今河南省許昌市) | 196年-220年 | ||
蜀漢(三國) | 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 | 221年-263年 | |
魏(三國) | 鄴城(今河南省安陽市) | 204年-220年 | |
許都(今河南省許昌市) | 220年-221年 | ||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 221年-265年 | ||
吳(三國) | 公安(今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 | -221年 | |
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qū)東) | 221年-229年農(nóng)歷九月 | ||
建業(yè)(今江蘇省南京市) | 229年農(nóng)歷九月-265年農(nóng)歷九月 | ||
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區(qū)東) | 265年農(nóng)歷九月-266年農(nóng)歷十二月 | ||
建業(yè)(今江蘇省南京市) | 266年農(nóng)歷十二月-280年 | ||
晉朝 | 西晉 |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 265年-311年農(nóng)歷六月 |
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 | 313年農(nóng)歷正月-316年農(nóng)歷十一月 | ||
東晉 | 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 317年-420年 | |
魏(北朝) | 代國 ?。ㄊ鶉?/td> | 338年-340年 | |
盛樂(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村北) | 340年-376年 | ||
牛川(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境內(nèi)的塔布河河畔) | 386年農(nóng)歷正月-386年 | ||
盛樂(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村北) | 386年-386年農(nóng)歷四月 | ||
北魏 (北朝) | 盛樂(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土城子村北) | 386年農(nóng)歷四月-398年 | |
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市區(qū)偏北) | 398年農(nóng)歷七月-494年 | ||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 494年-534年 | ||
東魏 (北朝) | 鄴城(今河南省安陽市) | 534年-550年 | |
西魏 (北朝) | 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 | 535年-557年 | |
齊(北朝) | 鄴城(今河南省安陽市) | 550年-577年 | |
周(北朝) | 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 | 557年-581年 | |
宋(南朝) | 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 420年-479年 | |
齊(南朝) | 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 479年-502年 | |
梁(南朝) | 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 502年-552年 | |
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 552年-555年 | ||
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 555年-557年 | ||
西梁 | 江陵(今湖北省荊州市) | 555年-587年 | |
陳(南朝) | 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 | 557年-589年 | |
隋朝 | 大興城(今陜西省西安市) | 582年-618年 | |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 606年-618年 | ||
唐朝 | 唐朝 | 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 | 618年-690年 |
武周 | 神都(今河南省洛陽市) | 690年-705年 | |
唐朝 | 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 | 705年-904年 | |
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 | 904年-907年 | ||
梁(五代) | 東都(今河南省開封市) | 907年-909年 | |
西京(今河南省洛陽市) | 909年-913年 | ||
東都(今河南省開封市) | 913年-923年 | ||
唐(五代) | 東都(今河南省洛陽市) | 923年-936年 | |
晉(五代) | 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 936年-947年 | |
漢(五代) | 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 947年-951年 | |
北漢 | 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 | 951年-979年 | |
周(五代) | 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 951年-960年 | |
宋朝 | 北宋 | 東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 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 |
南宋 | 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 | 1127年6月12日-1128年 | |
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 1130年-1276年 | ||
遼國 | 契丹 | 907年-916年 | |
契丹國 | 916年-918年 | ||
上京(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波羅城) | 918年-936年至947年間 | ||
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 | 947年間-983年 | ||
契丹國 | 上京(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波羅城) | 983年-1066年 | |
上京(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南波羅城) | 1066年-1120年 | ||
北遼 | 南京(今北京市西城區(qū)西南、豐臺區(qū)東) | 1122年-1123年 | |
西北遼 | 可敦城(今蒙古國布爾干省達欣其楞縣青托羅蓋古城) | 1124年-1130年 | |
西遼 | 葉密立(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額敏縣) | 1132年-1134年 | |
虎思斡耳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托克馬克市布拉納城) | 1134年-1218年 | ||
東遼 | 中京(今遼寧省鐵嶺市開原市) | 1213年-1269年 | |
后遼 | 澄州(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 | 1216年-1219年 | |
金國 | 上京(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qū)) | 1115年-1153年農(nóng)歷三月 | |
中都(今北京市西城區(qū)西南、豐臺區(qū)東) | 1153年農(nóng)歷三月-1214年 | ||
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 | 1161年10月27日-1161年農(nóng)歷十二月 | ||
南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 1214年-1232年農(nóng)歷十二月廿五日 | ||
歸德(今河南省商丘市) | 1232年-? | ||
蔡州(今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 | ?-1234年2月9日 | ||
元朝 | 大蒙古國 | 闊迭額阿剌勒(今蒙古國肯特省德勒格爾汗縣闊迭兀島附近) | 成吉思汗—蒙哥 |
哈拉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喇和林縣) | 1220年-1264年8月 | ||
開平/上都(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閃電河北岸) | 1260年5月5日-1276年 | ||
燕京/大都(今北京市) | 1271年-1368年農(nóng)歷八月 | ||
北元 | 上都(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錫林郭勒盟正藍旗) | 1368年農(nóng)歷八月-1369年 | |
應(yīng)昌(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達爾罕蘇木) | 1369年-1370年 | ||
哈拉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哈喇和林縣哈喇和林市額爾德尼召寺廟北) | 1370年-1388年 | ||
明朝 | 明朝 | 南京 | 1368年1月23日-1421年2月2日 |
北京 | 1421年2月2日-1424年 | ||
南京 | 1424年-1441年 | ||
北京 | 1441年-1644年4月25日 | ||
南明 | 南京 | 1644年6月7日-1645年6月17日(福王朱由崧) | |
福州 | 1645年6月29日-1646年10月7日(唐王朱聿鍵) | ||
廣州 | 1646年12月8日-1647年1月20日(唐王朱聿??) | ||
杭州 | 1645年7月1日-1645年7月7日(潞王朱常淓) | ||
肇慶 | 1646年11月20日-1652年3月15日(桂王朱由榔) | ||
安?。ń褓F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 | 1652年3月15日-1662年1月11日(桂王朱由榔) | ||
紹興 | 1645年8月3日-1646年7月14日(魯王朱以海) | ||
臺州 | 1646年7月14日-1653年4月(魯王朱以海) | ||
桂林 | 1645年9月22日-1645年10月14日(靖江王朱亨嘉) | ||
撫州 | 1645年11月(益王朱慈炲) | ||
龍游 | 1646年(益陽王朱術(shù)雅) | ||
揭陽 | 1647年10月18日-1647年10月21日(益王朱由榛) | ||
夔州(今重慶市奉節(jié)縣) | 1649年2月-1650年春(楚王朱容藩) | ||
明鄭 | 東都/東寧(今臺灣省臺南市) | 1661年4月-1683年(鄭成功、鄭經(jīng)、鄭克塽) | |
清朝 | 女真國 | 佛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zhèn)二道村) | 1587年2月-1603年2月 |
大金 | 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zhèn)老城村) | 1603年2月-1620年11月 | |
界藩(今遼寧省撫順市撫順縣章黨鎮(zhèn)高麗村與李家鄉(xiāng)豎碑村交界處) | 1620年11月-1621年9月 | ||
東京(今遼寧省遼陽市太子河區(qū)東京陵鄉(xiāng)新城村) | 1621年9月-1625年4月11日 | ||
沈陽/盛京 | 1625年4月11日-1636年5月15日 | ||
清 | 盛京(今遼寧省沈陽市) | 1636年5月15日-1644年9月20日 | |
北京 | 1644年9月20日-1912年2月12日 | ||
北京 |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張勛復(fù)辟) |
補充糾錯
中國歷朝歷代都城 說明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最早發(fā)達的國家之一,擁有將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朝代更替頻繁,可以說中國在這一方面獨樹一幟,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無法相比。
都城,亦即今天所稱的首都,或稱國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和政府所在地。它通常是各類國家機關(guān)的集中駐扎地,象征著國家的主權(quán)。某些國家可能有多個首都,或因發(fā)展需要而遷都,而中國歷朝歷代的首都也在不斷變化之中。
在多次朝代更替中,許多城市曾經(jīng)成為都城,代表著各個時代的文明與繁華。有些城市至今依然繁榮,而有些則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蹤跡難尋。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某些朝代曾同時擁有多達五個都城。
“帝都”一詞是對封建帝國首都的簡稱。如今,世界上已沒有以“帝國”為國號的帝制國家,因此“帝都”這一稱謂在官方場合幾乎已不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