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石蒜
shí suàn

石蒜藥材相關(guān)詳細信息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 石蒜 |
藥材拼音 | shí suàn |
藥材別名 | 一枝箭、水麻、老鴉蒜 |
英文名稱 | Shorttube Lycoris Bulb |
功效分類 | 殺蟲止癢藥 |
藥用部分 | 石蒜科植物石蒜Lycoris radiata( L. Herit.)Herb.的鱗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鱗莖闊橢圓形,外被紫褐色鱗莖皮。葉叢生,帶形,長14~ 30厘米,寬1~2厘米。花莖在葉前抽出,實心,傘形花序,有花4~6朵;花兩性,紅色,花被6,2輪,先端向后反卷,雄蕊6,長約為花被的2倍,子房下位,3室。蒴果背裂?;ㄆ?~ 10月,果期10~11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山地陰濕處或路邊、林緣。分布于河南、陜西及華東、華南、西南各地。 |
采收加工 | 栽后第2~3年,夏季倒苗后,挖掘鱗莖,小者作種,大者入藥。洗凈,去黑皮,鮮用或曬干。 |
藥材性狀 | 干燥鱗莖呈橢圓形或近球形,長4~5厘米,直徑2.5~4厘米,頂端殘留葉基,長可達3厘米,基部著生多數(shù)白色須根。鱗莖表面有2~3層黑棕色的膜質(zhì)鱗片,內(nèi)有十多層白色富黏性的肉質(zhì)鱗葉,著生在短縮的鱗莖盤上,中央部有黃白色的芽。有特殊的蒜味,味辛辣而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辛、苦。有毒。歸經(jīng)暫無。 |
功效作用 | 消腫、殺蟲。屬殺蟲止癢藥。 |
臨床應(yīng)用 | 一般外用,內(nèi)服用量1~3克。外用治淋巴結(jié)結(jié)核、疔瘡癤腫、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痛、蛇咬傷、水腫、滅蛆、滅鼠。 |
藥理研究 | 石蒜具有顯著的抗癌、抗衰老、抗炎、抗氧化等藥理活性,尤其對肺癌、肝癌、胃癌等惡性腫瘤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化學(xué)成分 | 含果糖、葡萄糖、蔗糖;石蒜堿、高石蒜堿、偽石蒜堿、雨石蒜堿、去甲雨石蒜堿、去甲高石蒜堿、石蒜倫堿、多花水仙堿、石蒜胺、小星蒜堿、雪花蓮胺堿、表雪花蓮胺堿、條紋堿、網(wǎng)球花定堿、石蒜西定、石蒜西定醇、對一羥基苯乙酸、O-去甲基石蒜胺、前多花水仙堿和石蒜-R-葡萄甘露聚糖等。有抗腫瘤、抗膽堿酯酶作用,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血管、神經(jīng)肌肉接頭、平滑肌產(chǎn)生作用,此外還有抗炎作用。 |
使用禁忌 | 體虛,無實邪及孕婦禁服,皮膚破損者禁敷。 |
配伍藥方 | 在《本草綱目》中,石蒜的配伍方式有幾種,包括: 搗爛涂搽,可用于便毒諸瘡。 用石蒜洗凈,以生白灑煎服,汗出為好,可用于毒重者。 加水煎煮后熏洗患處,可用于產(chǎn)腸脫下。 與車前子等分研末,水調(diào)勻貼手心,可用于小兒驚風(fēng)。 |
- 解表藥
- 辛溫解表藥 辛涼解表藥
- 清熱藥
- 清虛熱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燥濕藥
- 祛風(fēng)濕藥
- 祛風(fēng)濕散寒藥 祛風(fēng)濕清熱藥 祛風(fēng)濕強筋骨藥
- 瀉下藥
- 攻下藥 潤下藥 峻下逐水藥
- 利水滲濕藥
- 利水消腫藥 利尿通淋藥 利濕退黃藥
- 止血藥
- 收斂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 化瘀止血藥 溫經(jīng)止血藥
- 活血化瘀藥
- 活血止痛藥 活血調(diào)經(jīng)藥 活血療傷藥 破血消癥藥
- 化痰止咳平喘藥
- 溫化寒痰藥 清化熱痰藥 止咳平喘藥
- 安神藥
- 重鎮(zhèn)安神藥 養(yǎng)心安神藥
- 平肝息風(fēng)藥
- 平抑肝陽藥 息風(fēng)止痙藥
- 補虛藥
- 補氣藥 補陽藥 補血藥 補陰藥
- 收澀藥
- 固表止汗藥 斂肺澀腸藥 固精縮尿止帶藥
- 其他
- 涌吐藥 殺蟲止癢藥 拔毒生肌藥 化濕藥 驅(qū)蟲藥 消食藥 溫里藥 開竅藥 理氣藥
大家都在看
-
六月寒 liù yuè hán
功效與作用:疏風(fēng)解表,宣肺止咳。屬解表藥下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
苦瓜 kǔ guā
功效與作用:祛暑滌熱,明目,解毒。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
金蕎麥 jīn qiáo mài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排膿祛瘀。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胡蘆巴 hú lú bā
功效與作用:溫腎,祛寒,止痛。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陽藥。
-
布渣葉 bù zhā yè
功效與作用:清熱消滯、利濕退黃。屬清熱藥下屬中的清熱瀉火藥。
分享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