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布渣葉
bù zhā yè

布渣葉藥材相關(guān)詳細(xì)信息
補(bǔ)充糾錯
藥材名稱 | 布渣葉 |
藥材拼音 | bù zhā yè |
藥材別名 | 崩補(bǔ)葉、泡卜布、山茶葉、蓑衣子、破布葉、麻布葉 |
英文名稱 | buzhaye |
功效分類 | 清熱瀉火藥 |
藥用部分 | 椴樹科植物破布葉Microcos paniculata Linn.的葉。 |
(動)植物形態(tài) | 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灰黑色。單葉互生,紙質(zhì),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頂端漸尖,基部渾圓,幼葉兩面均被星狀柔毛,后無毛或近無毛,邊緣有小鋸齒,基出脈3條,網(wǎng)脈很明顯,葉柄粗壯長;托葉線狀披針形,長約為葉柄之半。圓錐花序頂生或生于上部葉腋內(nèi),花序和花梗均密被灰黃色星狀柔毛;萼片5枚,長圓形,被星狀柔毛;花瓣5片,長圓形,兩面均被毛;雄蕊多數(shù),離生;子房近球形,無毛。核果近球形或倒卵狀圓球形,黑褐色,無毛。 |
產(chǎn)地分布 | 布渣葉生于山谷、丘陵、平地或村邊、路旁的灌木叢中。分布于廣東、海南、云南、廣西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秋季采收。摘取葉片,陰干或曬干(不宜在烈日下曝曬,否則色黃質(zhì)次)。 |
藥材性狀 | 布渣葉的葉片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狀長圓形或倒卵狀矩圓形,黃綠色、綠褐色或黃棕色,有短柄。先端漸尖,基部圓鈍,稍偏斜,邊緣具細(xì)齒?;雒}3條,側(cè)脈羽狀,小脈網(wǎng)狀。葉脈及葉柄被柔毛。紙質(zhì),易破碎。氣微,味淡,微酸澀。 |
性味歸經(jīng) | 味甘、淡,性微寒。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消滯、利濕退黃。屬清熱藥下屬中的清熱瀉火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15~30克,煎服;亦可配作涼茶用。用治感冒、食滯、濕熱食滯之脘腹脹痛、食少泄瀉、濕熱黃疸,也有用治急性黃疸型肝炎,單純性消化不良。 |
藥理研究 | 布渣葉水提物對離體豚鼠心臟有增加冠脈血流量的功效與作用,并能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對垂體后葉素所致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保護(hù)作用,增加麻醉兔的腦血流量,降低血壓與腦血管阻力。 |
化學(xué)成分 | 布渣葉含黃酮類成分,有異鼠李黃素、山柰黃素、槲皮黃素、5,6,4'-三羥基-3'-甲氧基黃酮-7-0-鼠李糖基葡萄糖苷、5,6,8,4'-四羥基黃酮-7-0-鼠李糖苷等。 |
使用禁忌 | 孕婦慎服。 |
配伍藥方 | 1.治消化不良;腹瀉:布渣葉、番石榴葉、辣蓼各18克。水煎服,每日兩劑。重癥適當(dāng)配合補(bǔ)液及抗菌素治療。 2.治小兒食欲不振、食滯腹痛:布渣葉、崗梅根、山楂、麥芽各9克,水煎服。 |
- 解表藥
- 辛溫解表藥 辛涼解表藥
- 清熱藥
- 清虛熱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燥濕藥
- 祛風(fēng)濕藥
- 祛風(fēng)濕散寒藥 祛風(fēng)濕清熱藥 祛風(fēng)濕強(qiáng)筋骨藥
- 瀉下藥
- 攻下藥 潤下藥 峻下逐水藥
- 利水滲濕藥
- 利水消腫藥 利尿通淋藥 利濕退黃藥
- 止血藥
- 收斂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 化瘀止血藥 溫經(jīng)止血藥
- 活血化瘀藥
- 活血止痛藥 活血調(diào)經(jīng)藥 活血療傷藥 破血消癥藥
- 化痰止咳平喘藥
- 溫化寒痰藥 清化熱痰藥 止咳平喘藥
- 安神藥
- 重鎮(zhèn)安神藥 養(yǎng)心安神藥
- 平肝息風(fēng)藥
- 平抑肝陽藥 息風(fēng)止痙藥
- 補(bǔ)虛藥
- 補(bǔ)氣藥 補(bǔ)陽藥 補(bǔ)血藥 補(bǔ)陰藥
- 收澀藥
- 固表止汗藥 斂肺澀腸藥 固精縮尿止帶藥
- 其他
- 涌吐藥 殺蟲止癢藥 拔毒生肌藥 化濕藥 驅(qū)蟲藥 消食藥 溫里藥 開竅藥 理氣藥
大家都在看
-
六月寒 liù yuè hán
功效與作用:疏風(fēng)解表,宣肺止咳。屬解表藥下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
苦瓜 kǔ guā
功效與作用:祛暑滌熱,明目,解毒。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
金蕎麥 jīn qiáo mài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排膿祛瘀。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胡蘆巴 hú lú bā
功效與作用:溫腎,祛寒,止痛。屬補(bǔ)虛藥下屬分類的補(bǔ)陽藥。
-
布渣葉 bù zhā yè
功效與作用:清熱消滯、利濕退黃。屬清熱藥下屬中的清熱瀉火藥。
分享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