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枳實
zhǐ shí

枳實藥材相關詳細信息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 枳實 |
藥材拼音 | zhǐ shí |
藥材別名 | 炒枳實、鵝眼枳實 |
英文名稱 | immature bitter orange |
功效分類 | 理氣藥 |
藥用部分 | 蕓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的幼果。 |
(動)植物形態(tài) | 常綠小喬木,有長刺。單葉互生,革質,葉柄有狹長形或倒心臟形的翼;葉片長橢圓形,有半透明油點?;ㄅ帕谐煽偁罨ㄐ颍换ㄝ啾瓲?,5裂;花瓣5,白色,長橢圓形。柑果圓形而稍扁,成熟時橙黃色?;ㄆ?~5月,果期6~11月。 |
產(chǎn)地分布 | 多栽培。主產(chǎn)于浙江、江西和四川、福建等地。 |
采收加工 | 5~6月采集,曬干;略大者橫切成兩半,曬干。 |
藥材性狀 | 半球形或圓球形,直徑1~3厘米。外表面綠黑色或褐棕色,較粗糙,散有眾多小油點(油室),中央有圓盤狀果柄痕或微凸起的花柱基痕。橫剖面中果皮黃白色或淡棕色,微向上凸起,厚5~8毫米,邊緣有1~2列黑棕色凹陷小點(油室)。瓤囊9~11瓣,棕褐色,中軸寬3~5毫米。氣香,味苦,微酸。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微寒,味苦、辛、酸。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 |
功效作用 | 破氣消積、化痰散痞。屬理氣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9克,水煎內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涂;或炒熱熨。用治飲食積滯所致的脘腹痞滿脹痛、熱結便秘、腹痞脹痛、濕熱瀉痢、里急后重、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 |
藥理研究 | 對胃腸道運動及子宮平滑肌有抑制和興奮雙重作用;有強心、增加心輸血量和收縮血管作用;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變態(tài)反應;抗氧化;鎮(zhèn)痛;中樞抑制;解熱;治療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的出血性紫癜。 |
化學成分 | 含揮發(fā)油、黃酮類、生物堿等成分。本品含枳屬苷、橙皮苷、川陳皮素-3-0-β-葡萄糖苷、松柏苷、柚皮素-7-蕓香糖苷、福橘素、甜橙素、新橙皮苷、歐前胡內酯、獨活內酯、亞油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孕婦慎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風疹:枳實,以醋漬令濕,火炙令熱,適寒溫用,熨上即消。(《醫(yī)心方》引自《延年方》) ②治小兒頭瘡:枳實燒灰,豬脂調涂。(《圣惠方》) ③治卒患胸痹痛:枳實搗(末),宜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肘后方》) ④治兩脅疼痛:枳實30克,白芍藥(炒)、川芎、人參各15克。為末,空心姜、棗湯調6克服,酒亦可。(《衛(wèi)生易簡方》) ⑤治大便不通:枳實、皂莢等分,為末,飯丸,米飲下。(《世醫(yī)得效方》) |
- 解表藥
- 辛溫解表藥 辛涼解表藥
- 清熱藥
- 清虛熱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燥濕藥
- 祛風濕藥
- 祛風濕散寒藥 祛風濕清熱藥 祛風濕強筋骨藥
- 瀉下藥
- 攻下藥 潤下藥 峻下逐水藥
- 利水滲濕藥
- 利水消腫藥 利尿通淋藥 利濕退黃藥
- 止血藥
- 收斂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 化瘀止血藥 溫經(jīng)止血藥
- 活血化瘀藥
- 活血止痛藥 活血調經(jīng)藥 活血療傷藥 破血消癥藥
- 化痰止咳平喘藥
- 溫化寒痰藥 清化熱痰藥 止咳平喘藥
- 安神藥
- 重鎮(zhèn)安神藥 養(yǎng)心安神藥
- 平肝息風藥
- 平抑肝陽藥 息風止痙藥
- 補虛藥
- 補氣藥 補陽藥 補血藥 補陰藥
- 收澀藥
- 固表止汗藥 斂肺澀腸藥 固精縮尿止帶藥
- 其他
- 涌吐藥 殺蟲止癢藥 拔毒生肌藥 化濕藥 驅蟲藥 消食藥 溫里藥 開竅藥 理氣藥
大家都在看
-
浮萍 fú píng
功效與作用:宣散風熱、透疹、利尿。屬解表藥下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赭石 zhě shí
功效與作用:平肝潛陽,重鎮(zhèn)降逆,涼血止血。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平抑肝陽藥。
-
葛根 gé gēn
功效與作用:解肌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屬解表藥下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薺苨 jì nǐ
功效與作用:潤燥化痰、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大血藤 dà xuè téng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活血祛風、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分享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