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大血藤
dà xuè téng

大血藤藥材相關詳細信息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 大血藤 |
藥材拼音 | dà xuè téng |
藥材別名 | 血藤、紅皮藤、活血藤、紅藤、大活血、山紅藤 |
英文名稱 | caulis sargentodoxae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藥用部分 | 木通科植物大血藤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Rehd. et Wils.的藤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落葉木質藤本。高可達10米。莖褐色,有條紋,光滑,老莖有厚木栓層。3出復葉,互生;葉柄長,上面有槽,中間小葉菱狀卵形,兩側小葉較中間者大??偁罨ㄐ蛞干?,下垂,花單性,雌雄異株,具苞片,花多數(shù),芳香,雄花黃色,花萼6片,長圓形,花瓣小,6片,菱狀圓形;雌花與雄花同,有退化雄蕊6枚,子房上位,心皮多數(shù),離生,螺旋排列。漿果卵圓形。種子卵形,黑色,有光澤?;ㄆ?~5月,果期7~9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疏林或灌木叢中。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秋、冬季砍下直徑3厘米以上的莖藤,除去細枝,切成小段或厚片,曬干。 |
藥材性狀 | 圓柱形,略彎曲,長30~60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灰棕色,粗糙,外皮常呈鱗片狀剝落,剝落處顯暗紅棕色,有的可見膨大的節(jié)及略凹陷的枝痕或葉痕。質硬,斷面皮部紅棕色,有數(shù)處向內嵌入木部,木部黃白色,有多數(shù)細孔狀導管,射線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微澀。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平,味苦。歸大腸經(jīng)、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活血祛風、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5~15克,煎服或研末,浸酒服用;外用適量,搗敷于患處。用治腸癰腹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風濕痹痛、跌撲腫痛。 |
藥理研究 | 動物實驗表明,水提醇沉物可提高耐缺氧能力、減弱心縮力、減慢心率、減少心輸出量、減輕心肌梗死和心肌缺血程度、改善心肌梗死所致心肌乳酸代謝紊亂,具直接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對胃腸道平滑肌具抑制作用,亦具降壓、增加血液中cAMP和cGMP含量的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大黃素、大黃素甲醚、胡蘿卜苷、β-谷甾醇、硬脂酸、毛柳苷、鵝掌楸苷、鞣質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孕婦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痛經(jīng):紅藤、益母草、龍芽草各9~15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②治血崩:紅藤、仙鶴草、茅根各15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③治跌打損傷:大血藤、骨碎補各適量。共搗爛,敷傷處。(《湖南農(nóng)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風濕腰腿痛:紅藤、牛膝各9克,青皮、長春七、朱砂七各6克。水煎服。(《陜西中草藥》) ⑤治腸胃炎腹痛:大血藤9~15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
- 解表藥
- 辛溫解表藥 辛涼解表藥
- 清熱藥
- 清虛熱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燥濕藥
- 祛風濕藥
- 祛風濕散寒藥 祛風濕清熱藥 祛風濕強筋骨藥
- 瀉下藥
- 攻下藥 潤下藥 峻下逐水藥
- 利水滲濕藥
- 利水消腫藥 利尿通淋藥 利濕退黃藥
- 止血藥
- 收斂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 化瘀止血藥 溫經(jīng)止血藥
- 活血化瘀藥
- 活血止痛藥 活血調經(jīng)藥 活血療傷藥 破血消癥藥
- 化痰止咳平喘藥
- 溫化寒痰藥 清化熱痰藥 止咳平喘藥
- 安神藥
- 重鎮(zhèn)安神藥 養(yǎng)心安神藥
- 平肝息風藥
- 平抑肝陽藥 息風止痙藥
- 補虛藥
- 補氣藥 補陽藥 補血藥 補陰藥
- 收澀藥
- 固表止汗藥 斂肺澀腸藥 固精縮尿止帶藥
- 其他
- 涌吐藥 殺蟲止癢藥 拔毒生肌藥 化濕藥 驅蟲藥 消食藥 溫里藥 開竅藥 理氣藥
大家都在看
-
六月寒 liù yuè hán
功效與作用:疏風解表,宣肺止咳。屬解表藥下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
苦瓜 kǔ guā
功效與作用:祛暑滌熱,明目,解毒。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
金蕎麥 jīn qiáo mài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排膿祛瘀。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胡蘆巴 hú lú bā
功效與作用:溫腎,祛寒,止痛。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陽藥。
-
布渣葉 bù zhā yè
功效與作用:清熱消滯、利濕退黃。屬清熱藥下屬中的清熱瀉火藥。
分享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