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夏枯草
xià kū cǎo

夏枯草藥材相關(guān)詳細信息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 夏枯草 |
藥材拼音 | xià kū cǎo |
藥材別名 | 夏枯球、棒頭草、白花草、鐵線夏枯、鐵色草、燈籠草、棒槌草 |
英文名稱 | selfheal |
功效分類 | 清熱瀉火藥 |
藥用部分 | 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L.的果穗。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有匍匐莖。莖方形,直立,高達40厘米,帶紅色,被有向上的細毛。葉對生,卵形或卵狀矩圓形,長1.5~6厘米,寬0.5~2.5厘米,全緣或有疏齒,兩面均有毛,下面有細點,基部葉有長柄。輪狀花序密集成頂生假穗狀花序;苞片心形,具驟尖頭;花萼唇形,上唇3齒,下唇2齒,果熟時由于下唇2齒向上斜伸而閉合;花冠紫、藍紫或紅紫色,上唇盔狀,下唇3裂,中間裂片邊緣有流蘇狀小裂片,花冠筒內(nèi)基部有毛環(huán);雄蕊4枚,2強,花絲頂端2叉,一叉具藥;子房上位,4裂。小堅果矩圓狀卵形?;ㄆ?~6月,果期6~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路邊、山坡、田野、草叢中。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
采收加工 | 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采收,除去雜質(zhì)及果穗柄,曬干。 |
藥材性狀 | 棒狀,略扁,長1.5~8厘米,直徑0.8~1.5厘米,淡棕色或棕紅色。全穗由數(shù)輪至十數(shù)輪宿萼與苞片組成,每輪有對生苞片2片,呈扇形,先端尖尾狀,脈紋明顯,外表面有白毛。每一苞片內(nèi)有花3朵,花冠多已脫落,宿萼二唇形,內(nèi)有小堅果4枚,卵圓形,棕色,尖端有白色突起。體輕。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jīng) | 性寒,味辛、苦。歸肝經(jīng)、膽經(jīng)。 |
功效作用 | 清火、明目、散結(jié)、消腫。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
臨床應(yīng)用 | 用量9~15克;大劑量30克,水煎服。用治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瘰癘、癭瘤、乳癰腫痛、甲狀腺腫大、淋巴結(jié)結(jié)核、乳腺增生、高血壓。 |
藥理研究 | 具有降壓、抗心律失常、抗炎、免疫抑制、降血糖、抗菌、抗病毒、抗細胞毒作用。 |
化學成分 | 薄層層析鑒定證明,不同生長時期的果穗(紅棕色、青色、黑色)均含熊果酸、齊墩果酸、咖啡酸、沒食子酸、夏枯草皂苷A、夏枯草皂苷B、傘形花內(nèi)酯、油酸等成分,黑色果穗所含熊果酸的量較低,而根和莖葉檢不出熊果酸和齊墩果酸。 |
使用禁忌 | 脾胃氣虛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羊癲風,高血壓?。合目莶?鮮)90克,冬蜜30克。開水沖服。(《閩東本草》) ②治口眼歪斜:夏枯草9克,膽南星1.5克,防風3克,鉤藤3克。水煎,引點水酒臥時服。(《滇南本草》) ③治肝氣脹痛:夏枯草30克。煎水服之。(《吉人集驗方》) ④治瘰疬,不問已潰未潰:夏枯草9克,大黃0.9克,甘草0.6克。水煎,頓服。(《方家方選》夏枯草湯) ⑤治赤白帶下:夏枯草,花開時采,陰干為末。每服6克,米飲下,食前。(《綱目》引自《徐氏家傳方》) |
- 解表藥
- 辛溫解表藥 辛涼解表藥
- 清熱藥
- 清虛熱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燥濕藥
- 祛風濕藥
- 祛風濕散寒藥 祛風濕清熱藥 祛風濕強筋骨藥
- 瀉下藥
- 攻下藥 潤下藥 峻下逐水藥
- 利水滲濕藥
- 利水消腫藥 利尿通淋藥 利濕退黃藥
- 止血藥
- 收斂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 化瘀止血藥 溫經(jīng)止血藥
- 活血化瘀藥
- 活血止痛藥 活血調(diào)經(jīng)藥 活血療傷藥 破血消癥藥
- 化痰止咳平喘藥
- 溫化寒痰藥 清化熱痰藥 止咳平喘藥
- 安神藥
- 重鎮(zhèn)安神藥 養(yǎng)心安神藥
- 平肝息風藥
- 平抑肝陽藥 息風止痙藥
- 補虛藥
- 補氣藥 補陽藥 補血藥 補陰藥
- 收澀藥
- 固表止汗藥 斂肺澀腸藥 固精縮尿止帶藥
- 其他
- 涌吐藥 殺蟲止癢藥 拔毒生肌藥 化濕藥 驅(qū)蟲藥 消食藥 溫里藥 開竅藥 理氣藥
大家都在看
-
六月寒 liù yuè hán
功效與作用:疏風解表,宣肺止咳。屬解表藥下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
苦瓜 kǔ guā
功效與作用:祛暑滌熱,明目,解毒。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
金蕎麥 jīn qiáo mài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排膿祛瘀。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胡蘆巴 hú lú bā
功效與作用:溫腎,祛寒,止痛。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陽藥。
-
布渣葉 bù zhā yè
功效與作用:清熱消滯、利濕退黃。屬清熱藥下屬中的清熱瀉火藥。
分享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