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襄王二十年,秦將白起攻陷楚國的西陵,另一支秦軍攻陷鄢、郢、夷陵,放火焚燒楚國先君的陵墓,頃襄王被逼遷都于東北的陳城,以存社稷。楚自此而日漸削弱,為秦所輕。不久,白起又率軍伐楚。
楚國有個名叫黃歇的人,游學各地,博學多聞,楚襄王認為他是大辯之才,于是派他出使秦國,以游說秦王。黃歇到秦國后對秦昭王說:“天下諸侯實力,以秦、楚為最,如今聽說大王想要伐楚,臣以為這樣無異于兩虎相爭、最終說不定會讓呆滯的獵犬占了便宜,大王倒不如與楚修好。臣請求說說其中的緣由。
臣聽人這樣說:‘物極必反,正如冬夏相替;安極而危,好比堆疊棋子?!缃袂貒鴵?jù)有天下半數(shù)土地,西北兩方俱達到極邊遠之境,有史以來,沒有哪個大國能與秦比肩而立。從先帝孝文王、莊襄王,到大王共歷三代,從未忘記開疆拓土以求與齊接壤共邊,從而切斷諸侯合縱抗秦的交通之道。大王多次派盛橋到韓國擔任監(jiān)國要職,盛橋不負所托,并北燕之地入秦國,這樣大王不用勞師動眾,不用吹灰之力拓地百里。大王又發(fā)兵攻魏,封鎖大梁城,占領河內,攻取南燕、酸棗、虛、桃人等地,楚、燕兩國軍隊只是作壁上觀,不敢與秦軍交鋒,大王之功也算不小了。此時假如大王能休兵兩年,再出兵攻取蒲、衍、首垣,兵臨仁、平丘,那么小黃、濟陽之地將不戰(zhàn)而降,魏氏俯首臣服。大王再割濮、磨以北之地與燕,加以拉攏,則掌握齊秦間的通道,斬斷楚魏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一來,山東諸國即使結聚聯(lián)盟,也無法挽救其危亡的命運了。眼下大王威名正盛,倘能守成功業(yè),停止攻伐而施行仁義,不僅免除后患,而且那‘三王’就不愁變成“四王”,而五霸也不難變成‘六霸’了。
反之,如果大王倚仗兵威,乘著擊敗魏國的余銳威服天下諸侯,臣擔心秦國自此后患無窮。《詩經(jīng)》是這樣說的:‘凡事都有一個很好的開始,卻少有圓滿的結局?!兑捉?jīng)》中也有類似的例子:‘狐貍涉水過河,開始時小心翼翼,生怕弄濕了尾巴,可是由于多種原因,到達對岸時還是把尾巴弄濕了?!@些都說明了始易終難的道理。憑什么斷定事理必然如此呢?有事實可據(jù)。智伯只看到攻打趙國很有利,可惜卻沒有注意到榆次之禍,吳王發(fā)現(xiàn)攻打齊國有利可圖,可惜料不到有干遂之敗。這兩個國家都曾戰(zhàn)功赫赫,只是由于貪圖眼前利益,最終不免滅國亡身。吳王相信越國,放心地全力攻齊,取得了艾陵大捷,勝利歸來卻被越王擒殺于三江之浦;智伯輕信韓、魏,與之合力攻趙,圍攻晉陽,不料大勝在即,韓、魏兩軍陣前倒戈殺智伯于鑿臺之上。如今大王念念不忘滅掉楚國,卻沒有注意到楚國的覆滅會增強魏國的實力。臣因而替大王深感憂慮。《詩經(jīng)》中說:‘有威望的大國,不必征戰(zhàn),自能懷敵附遠。’以此來看,地處僻遠的楚國應當是秦國的盟友,鄰近之國方是肘腋之患。
《詩經(jīng)》中又說:‘別人有害我之心,我應時刻提防,再狡猾的兔子,也躲不過獵犬的追捕?!缃翊笸鯙轫n、魏所惑而加以親信,無異于吳王輕信越國,到頭來后悔莫及。臣聽說:‘敵人不可輕視,時機不容錯過?!颊J為韓、魏兩國是擔心亡國滅族才卑躬屈膝臣服于大王的,并非真心臣服,為什么積怨甚深,韓、魏兩國人民的父子兄弟,歷代死于秦人手中的不可勝數(shù),國家殘破,宗廟坍塌,百姓被剖腹毀容,身首異處,暴尸于荒野,觸目可見,而被擄掠押送的,相隨于路。鬼神無人供奉,而百姓無法生存,淪落為別人奴仆臣妾的,遍布諸侯各國。韓、魏不亡,秦國則永難安忱無憂,此時大王卻全力攻楚,難道不是大大的失策嗎?
何況大王出兵伐楚,將取道何處呢?大王不會向仇敵韓、魏借道吧?恐怕出兵之日,大王就開始擔憂能否再回秦國了。借道兩國,無異于大王把大批兵馬拱手贈與韓、魏。如果大王不向兩國借道,那只能攻打楚國隨陽、右壤。而隨陽、右壤都是高山大河、森林溪谷,人煙稀少,大王即使占有這些地方,又有什么用?徒有滅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
況且大王攻打楚國之時,齊、趙、韓、魏四國勢必乘虛而入。秦兵陷于楚戰(zhàn),無暇他顧,魏國必定攻取留、方與、胡陵、碭、蕭、相等地,宋國故地盡屬于魏。齊國南下攻取泗北之地,大王出兵擊潰楚國,不料讓他人坐收漁人之利,既擴張了韓、魏國土,又增強了齊國實力。韓、魏兩國強大起來,就會與秦分庭抗禮。而齊國以泗水為西境,東臨大海,北靠黃河,再無后顧之憂,將成為諸侯中的最強者。齊、魏獲得土地保有利益,再加上官吏的悉心治理,一年之后雖然尚無能力稱帝,但有足夠的力量阻攔大王建號稱帝。以大王疆土之廣,民眾之多,兵革之強,出兵與楚國結怨,反倒讓韓、魏支持齊王稱帝,這是大王失策之處。
臣誠心為大王考慮,最好是和楚國言歸于好,和睦相處。秦楚一體,兵臨韓境,韓必俯首稱臣。大王據(jù)定崤山之險,保有河曲之利,韓國必然成了替秦伺察天下諸侯動靜的吏屬。這時大王以十萬大兵進逼鄭地,魏國必然震恐,許和鄢陵兩城馬上會閉城自守,上蔡、召陵都不和魏國往來。這樣,魏國也就成為秦在東方的偵察官。大王一旦與楚國修好,韓、魏兩國自會戮力攻齊,齊國右方的土地大王就垂手可得。這時秦之土地,自西海至東海,橫絕天下。燕、趙與齊、楚相互隔絕,然后加以脅迫,四國不待出兵攻打,便會臣服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