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大學的時候,朋友的寢室里有一個從山區(qū)來的青年。據說,他要是回一次家,得先坐火車,再坐汽車,之后是馬車,之后是背包步行……總而言之,他的家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偏遠。
一個周末的下午,他給我們講他母親的故事。透過他的講述,我們看到了一個在困窘環(huán)境中生活著的瘦削美麗的母親。她經常說的話是:生活可以簡陋,但卻不可以粗糙。她給孩子做白襯衫、白邊兒鞋,讓穿著粗布衣服的孩子們在艱辛中明白什么是整潔與有序。他說,母親的言行讓他和他的手足們知道,粗劣的土地上一樣可以長出美麗的花。
我終于明白為什么那個養(yǎng)育他成長的窯洞里,會走出那么多有出息的孩子。
和這青年同一寢室的那位朋友,是富裕家庭里的“寶貝”,他的父母生了五個孩子,只有他一個男孩。他來上大學,他的母親一下子給他買了十套衣服,可是,沒有一件給他穿出點模樣來。他總是隨隨便便地一扔,想穿了就皺皺巴巴地套上。早晨起來,他的頭發(fā)總是變得“張牙舞爪”,怎么梳都梳不順。他最遲疑不決說的一句話是:一切都亂了套。他總也弄不明白,住對床的室友,怎么每一天的日子都過得有滋有味。他的床上,橫看豎看都是亂,而對面那張床,洗得發(fā)白的床單總是鋪得整整齊齊。
那窯洞里走出的青年,就這樣在大家贊嘆的眼神中讀完了研究生,攜著愛他的姑娘,到北京工作去了。聽說,在他有了家庭后,他和他的母親一樣,把日子過得精致而又美麗。
生活可以簡樸,但簡樸不等于粗糙。一個精致的人生畫面,是需要自己去譜寫和欣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