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楦” 網(wǎng)絡(luò)解釋
補充糾錯
鞋楦,中國傳統(tǒng)的制鞋用具。又稱楦頭。流行于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把木制削成足形,填在鞋中以便適合入腳。
鞋楦是鞋的母體。是鞋的成型模具。鞋楦不僅決定鞋造型和式樣,更決定著鞋是否合腳,能否起到保護(hù)腳的作用。因此,鞋楦設(shè)計必須以腳型為基礎(chǔ),但又不能與腳型一樣,因為腳在靜止和運動狀態(tài)下,其形狀、尺寸、應(yīng)力等都有變化,加上鞋的品種、式樣、加工工藝,原輔材料性能,穿著環(huán)境和條件也不同,鞋楦的造型和各部位尺寸不可能與腳型完全一樣。因此,現(xiàn)代鞋楦設(shè)計既牽連多種學(xué)科又對手工技藝和經(jīng)驗要求十分高。但很遠(yuǎn)的古代就已出現(xiàn)了鞋楦。公元前1世紀(jì)赫克蘭內(nèi)姆(意大利西南部古城)壁畫上有制鞋人從鞋內(nèi)往外拔鞋楦的形象,而我國于1961年在新疆古絲綢之路上的尼雅廢墟遺址出土了兩只木楦實物。一只男楦長24厘米、寬8.5厘米、厚8厘米,另一只女楦,長21.5厘米、寬7厘米、厚6厘米,是距今一千四百年前的唐代作品。中國最早的制楦作坊是1851年上海王阿榮開設(shè)的王記鞋楦坊。1855年英國開始有機(jī)制鞋楦,直至20世紀(jì)初才有制楦工業(yè)。鞋楦有木、塑料和金屬3種。
“鞋”字詞語
補充糾錯
- 丟帽落鞋
- 冰鞋
- 鳳頭鞋
- 鳳鞋
- 草鞋
- 草鞋費
- 草鞋錢
- 草鞋親
- 釘鞋
- 合色鞋
- 弓鞋
- 分鞋破鏡
- 大鏟鞋
- 紅繡鞋
- 見面鞋腳
- 跨鞋
- 芒鞋
- 籠鞋
- 磨穿鐵鞋
- 貓頭鞋
- 跑凌鞋
- 跑破鞋
- 皮鞋
- 鈐口鞋兒
- 僧鞋
- 僧鞋菊
- 睡鞋
- 破鞋
- 涼鞋
- 魯風(fēng)鞋
- 泥鞋窄襪
- 跑鞋
- 青鞋
- 青鞋布襪
- 雙梁鞋
- 木板鞋
- 棉鞋
- 球鞋
- 履鞋
- 納鞋
- 納鞋底
- 暖鞋
- 撒鞋
- 上鞋
- 蒲鞋
- 軟公鞋
- 軟翁鞋
- 灑鞋
- 靸鞋
- 绱鞋
- 絲鞋
- 筍鞋
- 網(wǎng)球鞋
- 翁鞋
- 線鞋
- 油鞋
- 跳鞋
- 窩窩鞋
- 鷂子鞋
- 趿鞋
- 套鞋
- 甜鞋凈襪
- 拖鞋
- 鑲銅木鞋
- 小鞋
- 鞋拔
- 鞋幫
- 鞋杯
- 鞋帶
- 鞋底
- 鞋底板
- 鞋底魚
- 鞋粉
- 鞋跟
- 鞋弓襪淺
- 鞋弓襪小
- 鞋尖
- 鞋匠
- 鞋腳
- 鞋腳錢
- 鞋腳手
- 鞋口
- 鞋籃
- 鞋臉
- 鞋面
- 鞋襻
- 鞋皮
- 鞋片
- 鞋山
- 鞋扇
- 鞋刷
- 鞋套
- 鞋鞓
- 鞋頭
- 鞋襪
- 鞋韈
- 鞋楦
- 鞋油
- 鞋拽靶兒
- 鞋丬
- 鞋子
- 鞋蹤
- 象鞋
- 雨鞋
- 抭鞋
- 掌鞋
- 椶鞋
大家都在查
分享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