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nuó wǔ | 注音 | ㄋㄨㄛˊ ㄨˇ |
首字母 | nw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祭祀舞蹈、宗教舞蹈、神祇舞蹈 | ||
反義詞 | 現(xiàn)代舞、民間舞、流行舞 | ||
基本解釋 | 1.古代舉行大儺儀式時所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為中國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頭戴面具,手執(zhí)戈盾斧劍等兵器,作驅(qū)趕撲打鬼怪之狀。參閱《后漢書.禮儀志中》﹑《新唐書.禮樂志六》。 |
在傳統(tǒng)的華夏文明中,"儺"是歷史久遠(yuǎn)并廣泛流行于漢民族中的具有強烈宗教和藝術(shù)色彩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起源于漢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巫術(shù)意識.
儺的起源與原始狩獵、圖騰崇拜、巫術(shù)意識有關(guān)。周代儺納入國家禮制。先秦文獻(xiàn)記載,儺禮是希望調(diào)理四時陰陽,以求寒暑相宜,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國富民生。漢唐時宮廷大儺儀式隆重,并傳入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北宋末期宮廷儺禮采用新制,儺向娛樂化方向發(fā)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儺禮受到排斥。明代恢復(fù)過宮儺,清代宮廷不再舉行。但《論語·鄉(xiāng)黨》中記載的"鄉(xiāng)人儺"一直在民間延續(xù),并與宗教、文藝、民俗等結(jié)合,衍變?yōu)槎喾N形態(tài)的儺舞、儺戲,至今仍在我國廣大農(nóng)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陜西、四川、貴州、云南、廣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遺存較多,各地分別有“跳儺”、“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稱謂。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儺舞表演時一般都佩戴某個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話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歷史名人,由此構(gòu)成龐大的儺神譜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儺舞是贛儺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國舞蹈"活化石"之稱。儺舞伴奏樂器簡單,一般為鼓、鑼等打擊樂。儺舞的組織稱為“儺班”,成員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嚴(yán)格的班規(guī)。儺舞常在儺儀儀式過程中的高潮部分和節(jié)目表演階段出現(xiàn),各地的儺舞節(jié)目豐富,兼具祭祀和娛樂的雙重功效。
2006年5月20日,儺舞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zhǔn)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 百獸率舞
- 高麗舞
- 徧舞
- 鼚鼓軒舞
- 古典舞蹈
- 白題舞
- 白舞
- 斗舞
- 冰舞
- 查手舞腳
- 楚舞
- 楚舞吳歌
- 大觀舞
- 蝶舞
- 蹀舞
- 獨舞
- 鳳舞龍飛
- 鳳舞龍蟠
- 鳳舞鸞歌
- 鳳儀獸舞
- 鼓舞
- 鼓舞歡忻
- 鼓舞歡欣
- 鼓舞伎
- 鼓舞曲
- 兵舞
- 筆歌墨舞
- 酣歌恒舞
- 酣歌醉舞
- 集體舞
- 回舞
- 鞞扇舞
- 鞞舞
- 干舞
- 白纻舞
- 骨塵舞
- 歡忭鼓舞
- 緩歌慢舞
- 緩歌縵舞
- 鷑舞
- 骨鹿舞
- 倒舞伎
- 歡忻鼓舞
- 歡欣鼓舞
- 不舞之鶴
- 花棍舞
- 飛舞
- 蹈舞
- 讙舞
- 公莫舞
- 伴舞
- 花舞
- 雞鳴起舞
- 回波舞
- 金剛舞
- 萊舞
- 麗舞
- 劉琨舞
- 率舞
- 柈舞
- 回鸞舞
- 矜牙舞爪
- 樂舞生
- 六舞
- 馬舞
- 鳴舞
- 盤舞
- 前溪舞
- 扇舞
- 鸞飛鳳舞
- 鸞歌鳳舞
- 鸞騫鶴舞
- 眉飛目舞
- 眉飛色舞
- 七德舞
- 僛舞
- 鼙舞
- 三舞
- 韶舞
- 師子舞
- 雙人舞
- 龍盤鳳舞
- 妙舞
- 鸞舞
- 霓裳舞
- 霓裳羽衣舞
- 屢舞
- 慢舞
- 旄舞
- 起舞
- 人舞
- 挼舞
- 神飛色舞
- 龍舞
- 羅舞
- 飄舞
- 騫舞
- 翹舞
- 儺舞
- 鴝鵒舞
- 鵲笑鳩舞
- 肉飛眉舞
- 色飛眉舞
- 色舞
- 鼠舞
- 四時舞
- 武舞
- 舞筆弄文
- 舞忭
- 舞抃
- 舞操
- 舞草
- 舞池
- 舞詞弄札
- 舞蹈
- 舞動
- 舞法
- 舞鳳
- 舞鳳飛龍
- 舞干
- 舞館
- 舞絙
- 舞雞
- 舞妓
- 舞局
- 舞輪
- 舞馬
- 舞末
- 舞鐃
- 舞弄
- 舞弄文墨
- 舞女
- 舞判
- 舞裵
- 舞裙歌扇
- 舞衫歌扇
- 舞扇
- 舞商
- 舞師
- 舞獅
- 舞手
- 舞臺
- 舞臺燈光
- 舞臺美術(shù)
- 舞臺攝影
- 舞天
- 舞廳
- 舞頭
- 舞文
- 舞文弄墨
- 舞文玩法
- 舞舞爪爪
- 舞席
- 舞夏
- 舞榭
- 舞榭歌臺
- 舞旋
- 舞靴
- 舞筵
- 舞佾
- 喜舞
- 秦舞陽
- 群魔亂舞
- 軟舞
- 軟舞曲
- 獅子舞
- 笙舞
- 手鼓舞
- 手舞足蹈
- 踏舞
- 違條舞法
- 舞詠
- 舞雩
- 舞羽
- 舞悅
- 舞躍
- 舞韞
- 舞知
- 舞智
- 舞鐘馗
- 舞爪張牙
- 舞綴
- 喜躍抃舞
- 現(xiàn)代舞
- 興舞
- 燕舞
- 燕舞鶯歌
- 燕舞鶯啼
- 腰鼓舞
- 沂水舞雩
- 渝舞
- 鑰舞
- 涂歌巷舞
- 五行舞
- 析律舞文
- 掀舞
- 徇私舞弊
- 雅舞
- 艷舞
- 鶯飛燕舞
- 鶯歌蝶舞
- 鶯歌燕舞
- 鶯吟燕舞
- 營私舞弊
- 俞兒舞
- 躍舞
- 跳腳舞
- 跳跳舞舞
- 跳舞
- 萬舞
- 項莊舞劍
-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 象舞
- 笑歌戲舞
- 佾舞
- 佾舞生
- 圓舞曲
- 羽舞
- 天魔舞
- 武德舞
- 五方獅子舞
- 文舞
- 小舞
- 旋舞
- 選歌試舞
- 揎拳舞袖
- 燕歌趙舞
- 御舞
- 云舞
- 掌上舞
- 醉舞
- 醉舞狂歌
- 翔鸞舞鳳
- 翔舞
- 忻舞
- 選舞
- 選舞征歌
- 楊妃醉舞
- 雜舞
- 掌中舞
- 趙舞
- 柘舞
- 支手舞腳
- 中宵舞
- 載歌且舞
- 札手舞腳
- 招舞
- 珠歌翠舞
- 撞鐘舞女
- 字舞
- 奏舞
- 足蹈手舞
- 張牙舞爪
- 鄭舞
- 猘猴舞
- 中和樂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