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茉莉花
mò lì huā

茉莉花藥材相關(guān)詳細(xì)信息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 茉莉花 |
藥材拼音 | mò lì huā |
藥材別名 | 白末利、柰花、末梨花 |
英文名稱 | jasmine |
功效分類 | 理氣藥 |
藥用部分 | 木犀科植物茉莉Jasminum sambac(L.)Ait.的干燥花。 |
(動)植物形態(tài) | 直立或攀援灌木,高達(dá)3米。小枝圓柱形或稍壓扁狀,有時中空、疏被柔毛。葉對生,單葉,葉柄長2~6毫米,被短柔毛,具關(guān)節(jié),葉片紙質(zhì),圓形、卵狀橢圓形,長4~12.5厘米,寬2~7.5厘米,兩端圓或鈍,基部有時微心形,除下面脈腋間常具簇毛外,其余無毛。聚傘花序頂生,通常有花3朵,有時單花或多達(dá)5朵,花序梗長1~4.5厘米,被短柔毛,苞片微小,錐形,花梗長0.3~2厘米,花極芳香,花萼無毛或疏被短柔毛,裂片線形,花冠白色,花冠管長0.7~1.5厘米,裂片長圓形或近圓形。果球形,直徑約1厘米,呈紫黑色?;ㄆ?~8月,果期7~9月。 |
產(chǎn)地分布 | 我國南方各地廣為栽培。 |
采收加工 | 夏季花初開時采收,立即曬干或烘干。 |
藥材性狀 | 花多呈扁縮團(tuán)狀,長1.5~2厘米,直徑約1厘米?;ㄝ喙軤睿屑?xì)長的裂齒8~10個,花瓣展平后呈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5毫米,黃棕色至棕褐色,表面光滑無毛,基部連合成管狀。質(zhì)脆,氣芳香,味澀。以朵大、色黃白、氣香濃者為佳。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溫,味辛、微甘。歸脾經(jīng)、胃經(jīng)、肝經(jīng)。 |
功效作用 | 理氣止痛,辟穢開郁。屬理氣藥。 |
臨床應(yīng)用 | 內(nèi)服:煎湯,用量3~10克,或代茶飲。外用:適量,煎水洗目或菜油浸滴耳。主治濕濁中阻,胸膈不舒,瀉痢腹痛,頭暈頭痛,目赤,瘡毒。 |
藥理研究 | 茉莉花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疲勞、抗抑郁等多種藥理作用。 |
化學(xué)成分 | 本品含苯甲醇及其酯類、茉莉花素、芳樟醇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①治濕濁中阻,脘腹悶脹,泄瀉腹痛:茉莉花6克(后下),青茶10克,石菖蒲6克。水煎溫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②治腹脹腹瀉:茉莉花、厚樸各6克,木香9克,山楂30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③治頭暈頭痛:茉莉花15克,鰱魚頭1個。水燉服。(《福建藥物志》) ④治目赤腫痛:茉莉花6克,千里光、野菊花各10克。水煎熏并內(nèi)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⑤治目赤腫痛,迎風(fēng)流淚:茉莉花、菊花各6克,金銀花9克。水煎服。(《中國藥用花卉》) ⑥治耳心痛:茉莉花用菜油浸泡,滴入耳內(nèi)。(《四川中藥志》1960年) |
- 解表藥
- 辛溫解表藥 辛涼解表藥
- 清熱藥
- 清虛熱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燥濕藥
- 祛風(fēng)濕藥
- 祛風(fēng)濕散寒藥 祛風(fēng)濕清熱藥 祛風(fēng)濕強(qiáng)筋骨藥
- 瀉下藥
- 攻下藥 潤下藥 峻下逐水藥
- 利水滲濕藥
- 利水消腫藥 利尿通淋藥 利濕退黃藥
- 止血藥
- 收斂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 化瘀止血藥 溫經(jīng)止血藥
- 活血化瘀藥
- 活血止痛藥 活血調(diào)經(jīng)藥 活血療傷藥 破血消癥藥
- 化痰止咳平喘藥
- 溫化寒痰藥 清化熱痰藥 止咳平喘藥
- 安神藥
- 重鎮(zhèn)安神藥 養(yǎng)心安神藥
- 平肝息風(fēng)藥
- 平抑肝陽藥 息風(fēng)止痙藥
- 補虛藥
- 補氣藥 補陽藥 補血藥 補陰藥
- 收澀藥
- 固表止汗藥 斂肺澀腸藥 固精縮尿止帶藥
- 其他
- 涌吐藥 殺蟲止癢藥 拔毒生肌藥 化濕藥 驅(qū)蟲藥 消食藥 溫里藥 開竅藥 理氣藥
大家都在看
-
白花蛇舌草 bái huā shé shé cǎo
功效與作用:清熱、利濕、解毒、抗癌。屬清熱藥下屬中的清熱解毒藥(一說為抗腫瘤藥)。
-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濕散寒、醒脾消食。屬溫里藥。
-
牛黃 niú huáng
功效與作用:清心、豁痰、開竅、涼肝、息風(fēng)、解毒。屬平肝息風(fēng)藥下屬分類的息風(fēng)止痙藥。
-
水飛薊 shuǐ fēi jì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保肝、利膽,保腦,抗X射線。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黑種草子 hēi zhǒng cǎo zi
功效與作用:補腎健腦,通經(jīng),通乳,利尿。屬利水滲濕藥下屬分類的利尿通淋藥。
分享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