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金絲草
jīn sī cǎo

金絲草藥材相關詳細信息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 金絲草 |
藥材拼音 | jīn sī cǎo |
藥材別名 | 落蘇、貓毛草、肥馬草、槍草、黃毛草、毛毛草、筆仔草、貓仔草、牛毛草 |
英文名稱 | Pogonatherum crinitum |
功效分類 | 利水消腫藥 |
藥用部分 | 來源于禾本科植物金絲草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 Kunth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細弱,較稠密,基部常密生分蘗。稈直立,叢生,或基部膝曲。葉鞘光滑或微粗糙,上部者短于節(jié)間,下部者長于節(jié)間;葉舌透明膜質,長1~3毫米,頂端撕裂而兩側下延,葉片質較薄,長6~15厘米,寬2~7毫米,干時常卷折,無毛或上面疏生柔毛。圓錐花序窄長,直立,長8~15厘米,寬約l厘米,具較密的小穗,長約5毫米,通常具2枚孕性小花,淡綠色或乳脂色,頂部由數(shù)個不育外稃集成小球形;穎幾等長,膜質。小穗柄短,細弱,常彎曲,穎果褐色,光亮,紡錘形?;ㄆ?~6月,果期7~8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地下水位較高的沙地上、山野或荒蕪田野。分布于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 |
采收加工 | 夏季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捆成小把,曬干或鮮用。 |
藥材性狀 | 根、莖、葉、花序的混合段狀。根黃白色須狀。莖細圓形光滑,節(jié)明顯膨大。切段面類白色,口空。葉多破碎。總狀花序,密生金黃色的柔軟長芒,形似貓尾。氣微,味微苦。 |
性味歸經(jīng) | 性涼,味甘。歸經(jīng)無。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暑、利尿。屬利水滲濕藥下屬分類的利水消腫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0~60克。用治感冒高熱、中暑、尿路感染、腎炎水腫、黃疸型肝炎、糖尿病、小兒久熱不退等。 |
藥理研究 | 1.揮發(fā)油中所含黃樟醚對中樞有抑制作用,并可使動物的呼吸中樞麻痹。2.金耳環(huán)全草制成酊劑用于拔牙,證明有麻醉鎮(zhèn)痛作用。 |
化學成分 | 全草揮發(fā)油中主要含2,3-二甲基-5-甲氧基苯酚、黃樟醚、細辛醚、龍腦、甲基丁香酚、橙花叔醇,2,3,4,5-四甲氧基苯丙烯、茴香酸丙酯、鄰苯二甲酸,二丁酯。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謹慎用藥。 |
配伍藥方 | ①治黃疸型肝炎:金絲草30克,龍膽草,梔予各15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②治糖尿?。航鸾z草60克,白果12枚。酌加水煎服。(《福建民間草藥》) ③治尿路感染:金絲草、海金沙各15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④治白帶:金絲草30克,銀杏14枚。水酌量煎服。(《閩東本草》) ⑤治癰疽療腫,一切惡瘡:金絲草灰二兩,醋拌曬干,貝母五兩,去心,白芷二兩,為末,以涼水調貼瘡上,香油亦可?;蚣育埞巧僭S。(《綱目》鐵箍散) |
- 解表藥
- 辛溫解表藥 辛涼解表藥
- 清熱藥
- 清虛熱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燥濕藥
- 祛風濕藥
- 祛風濕散寒藥 祛風濕清熱藥 祛風濕強筋骨藥
- 瀉下藥
- 攻下藥 潤下藥 峻下逐水藥
- 利水滲濕藥
- 利水消腫藥 利尿通淋藥 利濕退黃藥
- 止血藥
- 收斂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 化瘀止血藥 溫經(jīng)止血藥
- 活血化瘀藥
- 活血止痛藥 活血調經(jīng)藥 活血療傷藥 破血消癥藥
- 化痰止咳平喘藥
- 溫化寒痰藥 清化熱痰藥 止咳平喘藥
- 安神藥
- 重鎮(zhèn)安神藥 養(yǎng)心安神藥
- 平肝息風藥
- 平抑肝陽藥 息風止痙藥
- 補虛藥
- 補氣藥 補陽藥 補血藥 補陰藥
- 收澀藥
- 固表止汗藥 斂肺澀腸藥 固精縮尿止帶藥
- 其他
- 涌吐藥 殺蟲止癢藥 拔毒生肌藥 化濕藥 驅蟲藥 消食藥 溫里藥 開竅藥 理氣藥
大家都在看
-
女貞子 nǚ zhēn zǐ
功效與作用:滋補肝腎、明目烏發(fā)。屬補虛藥分類下的補陰藥。
-
黃芩 huáng qín
功效與作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濕藥。
-
鴨腳木皮 yā jiǎo mù pí
功效與作用:發(fā)汗解表、清熱解毒、散瘀消腫、祛風除濕。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胡荽 hú suī
功效與作用:發(fā)表透疹,消食開胃,止痛解毒。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
廣昆布 guǎng kūn bù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軟堅、消痰、利水、降血壓。屬利水滲濕藥下屬分類的利水消腫藥。
分享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