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川續(xù)斷
chuān xù duàn

川續(xù)斷藥材相關(guān)詳細信息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 川續(xù)斷 |
藥材拼音 | chuān xù duàn |
藥材別名 | 刺芹兒、山蘿卜根、黑老鴉頭、和尚頭、山蘿卜、川斷、滋油菜、川蘿卜根、鼓錘草 |
英文名稱 | teasel |
功效分類 | 祛風濕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川續(xù)斷科植物川續(xù)斷Dipsacus asperoides C.Y.Cheng et T.M. Ai.的根。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主根l條至數(shù)條,圓錐狀。莖直立,具6~8棱,棱上有刺毛?;~羽狀分裂,具長柄;莖生葉對生,柄短或近無柄。葉片羽狀分裂,中央裂片最長,橢圓形或?qū)捙樞?,頂端漸尖,有疏粗齒,兩側(cè)裂片1~2對,兩面被短毛。頭狀花序圓形,總苞片數(shù)枚,窄線形,被短毛,苞片倒卵形,頂端有尖頭狀長喙,被短毛;花萼淺盤狀,具4較深的齒,齒間有數(shù)個小齒;花冠白色或淡黃色,基部有較短細筒,頂端4裂,裂片2大2小,外被刺毛;雄蕊4枚,伸出花冠外,花柱與之等長,子房包于小總苞內(nèi)。小總苞4棱,頂端有微齒,淡褐色。瘦果?;ㄆ?~9月,果期9~10月。 |
產(chǎn)地分布 | 生于土壤肥沃、潮濕的山坡、草地。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 |
采收加工 | 秋季采挖,除去根頭及須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置“發(fā)汗”至內(nèi)心變綠色時,再烘干。 |
藥材性狀 | 圓柱形,略扁,有的微彎曲,長5~15厘米,直徑0.5~2厘米。表面灰褐色或黃褐色,有稍扭曲或明顯扭曲的縱皺及溝紋,可見橫裂的皮孔及少數(shù)須根痕。質(zhì)軟,久置后變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墨綠色或棕色,外緣褐色或淡褐色,木部黃褐色,導管束呈放射狀排列。氣微香,味苦、微甜而后澀。 |
性味歸經(jīng) | 微溫性,味苦、辛。歸肝經(jīng)、腎經(jīng)。 |
功效作用 | 補肝腎、強筋骨、續(xù)折傷、止崩漏。屬祛風濕藥下分類的祛風濕強筋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15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鮮品適量,搗爛外敷。用治腰膝酸軟、風濕痹痛、崩漏、胎漏、跌撲損傷。 |
藥理研究 | 川續(xù)斷浸膏對動物在體和離體心臟均有明顯正性肌力作用;對潰瘍有排膿、止血、鎮(zhèn)痛、促進組織再生作用。動物實驗證明,的抗維生素E缺乏癥的作用。 |
化學成分 | 川續(xù)斷含三萜皂苷及其酯苷。根含生物堿和揮發(fā)油,揮發(fā)油有較強抗菌能力,油中主要有乙基丙酸酯、4-甲基苯酚等。 |
使用禁忌 | 惡雷丸。 |
配伍藥方 | 1.腎虛腰痛:川續(xù)斷、杜仲各9克,狗脊、菟絲子各12克,水煎服。 2.風濕關(guān)節(jié)痛:川續(xù)斷、牛膝、防己、老鸛草各12克,水煎服。 |
- 解表藥
- 辛溫解表藥 辛涼解表藥
- 清熱藥
- 清虛熱藥 清熱解毒藥 清熱瀉火藥 清熱涼血藥 清熱燥濕藥
- 祛風濕藥
- 祛風濕散寒藥 祛風濕清熱藥 祛風濕強筋骨藥
- 瀉下藥
- 攻下藥 潤下藥 峻下逐水藥
- 利水滲濕藥
- 利水消腫藥 利尿通淋藥 利濕退黃藥
- 止血藥
- 收斂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 化瘀止血藥 溫經(jīng)止血藥
- 活血化瘀藥
- 活血止痛藥 活血調(diào)經(jīng)藥 活血療傷藥 破血消癥藥
- 化痰止咳平喘藥
- 溫化寒痰藥 清化熱痰藥 止咳平喘藥
- 安神藥
- 重鎮(zhèn)安神藥 養(yǎng)心安神藥
- 平肝息風藥
- 平抑肝陽藥 息風止痙藥
- 補虛藥
- 補氣藥 補陽藥 補血藥 補陰藥
- 收澀藥
- 固表止汗藥 斂肺澀腸藥 固精縮尿止帶藥
- 其他
- 涌吐藥 殺蟲止癢藥 拔毒生肌藥 化濕藥 驅(qū)蟲藥 消食藥 溫里藥 開竅藥 理氣藥
大家都在看
-
槐枝 huái zhī
功效與作用:散瘀止血,清熱燥濕,祛風殺蟲。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燥濕藥。
-
鐘乳石 zhōng rǔ shí
功效與作用:溫肺、助陽、平喘、制酸、通乳。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陽藥。
-
白芷 bái zhǐ
功效與作用:散風除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
升麻 shēng má
功效與作用:發(fā)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木芙蓉葉 mù fú róng yè
功效與作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分享鏈接